《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4日读后感评论547 阅读1467字

于永正老师一直是我的偶像,最近我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

感慨颇深,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是很多教师的愿望,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于老师通过《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一书,各种各样的教育实例与教育小故事,引人入胜,告诉了我们让学生喜欢的诀窍。

一、做“甘草”

平时,我们常把老师比作“春蚕",比作“蜡烛”,意在赞扬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于老师为什么说我们要做“甘草"呢?这种此喻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于老师把他与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作了比照,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教师做“甘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

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

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让”。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

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

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

二、是师非师,是课非课

于老师告诫我们,做老师要像个老师,又不太像老师。不能整天端着个老师的架子,我们要学会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多用微笑面对学生,多用幽默打动学生。

师生不妨都放松一下,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的,我们不妨放下架子,不背着手、绷着脸,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而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

而且我们还要理解学生,第一、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

第二,学生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坚信,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不要太像上课”说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少些包办,限制和理性,多些自主、引导和情趣;

“不要太像老师”,是说我们身上要有点孩子气,可以和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应当是教师毕生的追求。

上课,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反应等学习状态,透过学生的表情、反应,随时调节、改变授课结构和策略;

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引导;

同时,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讲话的声调、声音的大小、强弱、疾徐。教学艺术首先不在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环节设计等纯教学技巧上的东西,而是我们如何对待学生,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把课上好是老师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难。

三、童心不泯

教师要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要有“孩子气”,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在这方面,于永正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于老师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如果太像教师,师生间必有距离。

于老师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

他总是千方百计把“玩”的文章做足,让“玩”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垂钓活动,慰问五保老人和军属;

军营一日,身着迷彩服挎着冲锋枪照相;

认识苹果,举办展览,写说明,当讲解员,写通讯报道;

学生毕业时,邀请同桌合影留念……

于老师认为教师的眼睛不应该只盯着“教书”二字,说教育不是圈养,而是放牧教师的心有多大,他的课堂就有多大。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激励促成长!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