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我们先明确究竟什么样的人群可以被称为群体;
群体构成的条件:
说到这里勒庞定义的群体就很清晰了,我们认为的构成群体的必要条件,例如数量、同时出现、同一地点聚集,在勒庞眼中都是非必要条件,真正的必要条件只有一条,就是一致的心理诉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勒庞的研究核心,定义群体只是第一步,实际上勒庞真正要讲的是大众心理诉求的影响力。有时候一个口号就能煽动一场游行,有时候一个新闻就能引发网络上的人肉搜索,这都是典型的群体心理诉求。勒庞所说的群体只在某一时间段内或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忠于某一领袖或信号源。当促使他们聚集成群的刺激物消失时,他们也就不再听从这个领袖和信号源。也就是说,心理诉求消失,群体即消失。
第二部分,群体里的人拥有哪些心理特征;
群体里的人拥有哪些心理特征?简单说就是无意识、非理性、易操纵。
第三部分,形成群体的两大因素都是什么;
勒庞给出的答案:一是蓄积因素,也可以叫间接因素;二是即时因素,也可以叫直接因素。我们详细说说这两个因素是怎么对群体施加影响的。
先说蓄积因素,之所以叫蓄积因素,意思是说它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它属于影响一个人的背景性因素,其中包括种族、传统、所处的社会制度等。听起来有些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就是在各种蓄积因素的积累下的结果。这些蓄积因素包括哲学家的著作、贵族的横征暴敛以及科学思想的进步。有了这些基础以后,民众的情绪才有了被点燃的可能。其结果就是惨烈的杀戮和迫害,这种暴虐的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是蓄积因素的作用。
蓄积因素影响范围广、规模大,民族情感、传统文化、时间传承、制度约束加上循循善诱,这些都是大手笔,但还不是促使群体做决定的直接动因,所以接着我们来看看形成群体的另外一个因素,即时因素。即时因素指的是那些直接构成了群体信念的因素,包括印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和理性。
第四部分,我们看看领袖和群体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群体和民主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并不是很多人在一起发声就会形成民主。恰恰相反,群体缺乏主见,所以需要领袖,需要被管理、被领导。就拿感觉上最民主的选举来说,选民群体本身其实是没有观点的,所有的观点都是别人告诉他们的,这个“别人”是谁呢?在很多情况下,就是选举委员会。他们的态度和观点会影响选民,他们会操纵选民手里的选票。而这些组织的领袖人物都是些政客,他们会使用各种方法树立影响力。只要候选人具备了声望和财力,对群体施加影响并不难。这样选举产生的领袖,能说是自由意志的群体选择结果吗?因此,勒庞在书中提醒我们,历史上的群众运动最后常常走向专制和独裁。
关于领袖是如何对群体施加影响的,这个部分勒庞也为我们提供了很有意义的观点。他认为,领袖要想操纵一个群体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出一些断言,然后不断地重复,那么你的观点就会随着这些断言不断被重复宣告而得到传播,像病菌一样传染给更多人。
所谓断言,意思是不理睬任何的推理和证据,有点类似口号,是最能让观点深入人心的办法之一。勒庞认为,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越是缺乏证据,就越有力量。而这样的断言又是最容易重复的,重复得多了就又具备了传染性。所以你看,不管什么群体性运动,都会组织大家喊一些口号。口号喊多了,似乎就自动变成了真理,还很有感染力,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能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最后一部分,领袖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天然需要被领袖管理,因此我们要警惕群众运动之后出现独裁和专制。
勒庞认为,群体是很盲从的,经常成为领袖人物实现梦想的工具,但在群体时代,领袖人物只有代表他们的愿意,表达他们的诉求,才能得到拥护和支持。勒庞也清楚地看到,群体虽然理解能力差,但行动能力强;一旦接收到某些暗示,他们可能很快就付诸行动。受到暗示的群体,可以随时为了暗示给他们的理想而赴汤蹈火,如果被引导和利用得好,他们也会表现得大公无私、勇敢无畏、无比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堪作高尚的道德典范。
领袖对群体的动员方式,作者总结为三项:口号与断言、重复、传染情绪。
领袖一定要为群体提供一个主张,而这个主张必须以口号或断言的方式提出,比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新中国”......
口号和断言,需要简单明了,不需要论证,迎合人群——不需要动脑子就能明白并接受。
这类断言与口号包括:宗教教义(死后上天堂或轮回至好人家)、政治动员口号以及营销类广告词(跟我学xxxx、月入百万不是梦,只要xxxx).
断言口号,需要不断重复才能深入人心。在不断重复着口号与断言,作者认为这些口号会进入人的潜意识,条件适合或相应场景出现时,人们潜意识里就会按口号行动。人们会淡化思考与分析。
群体是需要情绪驱动的,所以领袖必须具有传染情绪的能力,领袖往往以强烈的情绪感染身边的追随者,再让追随者将情绪传播出去感染更多人,唤醒更多具有相同情绪的人们,人们会在情绪的作用下接受领袖的主张。
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些邪教的传播过程,以及一些成功的创业公司创业过程。
“关于持久的领袖,之所以持续成为领袖,首先本身是某个群体所信仰的最坚定者,坚定不移的坚信这一信仰”
相对应的,很多领袖是一时的,是因为本身对于某种信仰并不坚定,故意表现出来,但实际上,在遇到阻力时,基本上也退缩了那么,我们普通人的大部分情况是怎样的?
因为缺少明确的信仰,进而意志力根本无法真正聚焦,因此轻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常常深陷于迷茫、彷徨之中,苦不自知。
所以,第一步我们要具体明确你心中的信仰;
其次,就是坚定不移的信任这一追求。这部分最大的阻力来源于外界干扰、内心坚定不足,所导致的“自我怀疑”,使之我们的信仰体系,脆弱的如同气泡,随时破裂。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问询自己,你真的信你所信的么?到底有多信?是深信不疑?还是自我敷衍?答案在我们自己心中,面对真实的本我。可以有怀疑,但不能自我期满自己。所谓的哪些心理暗示都是狗屁理论。关键是你自己真的相信......
做成这件事真的不易,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只是有少数人可以成为领袖。
原文:一个人如果只崇拜某个神,他还算不上有虔诚的信仰,只有当他把自己的一切思想资源,一切自愿的服从行为、发自肺腑的幻想热情,全部奉献给一项事业或一个人,将其作为自己全部思想和行动的目标与准绳时,才能够说他是个虔诚的人。
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是很难为外物所动的,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并无虔诚的信仰,但任何群体中一定会有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观念或信仰的人。他们是控制群体的人最好的标杆和旗帜。也是最能够迅速启动群体的人。当我们身处群体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是不是每个顺着我们的喜好说了几句顺耳之言的人,都值得我们托付全部的信任?我们相信或认同的人,他的观点他的信仰,是不是在后来被有意地扭曲并加以利用了。
原文:不断重复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
群体意识构建的必要条件是:鲜明的目标、简短的口号、不断重复的行为,人群特征的提炼。这和品牌塑造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差不多:品牌定位、slogan、VI、消费行为、消费者特征的不断强化
所以有些凝聚力不够的公司,要么口号又长又有文采又非常极度高内涵的信仰,实质上并没有达到领袖的作用。比如简单的“三年内买房买车”好过“做一名阳光下的灵魂者”这样的口号。
做为普通群众,我们要保持自己的信仰和分辨能力,这样不会被别人利用达成自己的目的。可事实上,我们好像只能做一名普通的群众和领袖两种选择,甚至更深刻地思考一下。假如一个有信仰的普通群众,他还只是一个群众嘛?可能是力量和影响力的大小,所以影响了一个领袖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我们最终还是沦为了普通群众,或者说,其实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之中就成为了某一类的群众,再成为某一类的领袖。我们并非单纯的普通群众和单纯的领袖。
假如说我们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袖,就要拥有坚定的信仰,带领大众的需求去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短期领袖和长期领袖还是非常有区别的。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