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4日读后感评论95 阅读2286字

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内容整理集结而成,是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这本书的开篇《乡土本色》奠定了全书的基础。“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先生开篇第一句就说明了这本书是对中国乡土本色的一种探索。作者从”土“字入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乡土社会是充满着地方性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作者多角度、多方面的向我们展示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在乡下,种地是很常见的。人们依靠种地来解决生活来源同时也依靠种地来谋生,所以,乡下人是离不开泥土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个词“安土重迁”便是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作者也在书中写到:“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农民,他们对自己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又怎会轻易的离开。

我的家是在农村,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妈妈去地里干活了,也不能说是去干活,更大程度上是在地里玩耍,在田间地头里奔跑。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的童年和在乡下的不同。我们会在地里捉蛐蛐、玩泥巴,有的时候还会为了捉一只蝴蝶在田里跑上一下午。当然,我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爬山。乡下的孩子好像天生胆子大,我们会专挑最难走的路爬山。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在遍布荆棘的草丛里穿来穿去。因为我们从小长在这里,对山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我们不怕迷路,甚至总是会热衷于去寻找一些自己从来没有走过的路,来一次探险。在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当中,我们是最亲近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状态是最舒服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通过长时间的相处形成了一种默契,每个人之间都通过熟悉得到信任。这种信任不需明言,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我们都可以捕捉到背后的真实意思。在我印象中,每次一有人家要盖房子的时候,总会有亲朋好友来帮着一起盖一下房子。不为别的,纯粹就是互相之间帮一下忙。而在这种淳朴的民风之中,信任是最常见的。

因为地理范围的制约,在乡村生活的人和在城市生活的人所用到的知识、经验是不一样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一个人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通常会选择去问一下村里年长的人。我们世代在这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传下来的,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正如费老先生在书中提到的:“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就像农业上的谚语一样,经过了一代代人的实践,总结成经验保存下来,那么后代的人直接用就可以了,不必知道这是如何来的,只要知道如何用就行了。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之间用语言就可以传递出世代流传来的经验了,不需要用文字将这些经验记录下来。这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蠢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因为乡村的这样的一种熟悉性、经验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在看到本书当中的《无诉》一篇时,使我印象深刻。在书中,作者提到“乡土中国是不需要法律的。”为什么会如此说呢?原因在于乡土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在代代相传中,慢慢发展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礼”。因为人们之间的这种熟悉性,所以形成的这种规则在世世代代中流传下来便被认可。而这种礼是不需要去专门学习的,因为它已经融入到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最常见的比如说尊老爱幼、待人和善等。一般在乡下每当有冲突发生时,人们很少会想起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在他们看来,一方面用“打官司”这样的一种方式所需要的成本是他们无法承受的,另一方面,受自古以来“恶诉”思想的和“以和为贵”的影响,他们是不愿意去“打官司”的。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本书中提到,法治是为陌生人社会而构建的,这样的社会是不存在长幼之分的,所以都可以为了权利而斗争,不会受到道德的桎梏。所以,在乡土社会当中,人们一般是不愿意通过“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通常会用“私了”。这时候,年长的人说的话往往会更被人们所信服。而在国家大力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了解乡村社会的这一特性,对于我们建设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差序格局”即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每个人都是他所在的范围的核心,就像把石子扔进水里一样,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推出去,这个人的影响也是在一圈圈的推出去,直至淡化。正是因为这样,这个圈子可以说有大有小,有的可以小到只在一个家庭,有的可以大到有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而这可以收缩的圈子通常会随着处于中心的人的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对于人情冷暖特别有感触。“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说的大抵如此。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个,比如亲属的远近。差序格局不仅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这样的一种关系的写照,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的乡土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

乡土社会是不断变迁的,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这样的一个社会当中,如何更好地处理传统乡村与现代社会中之间的矛盾,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研读一下费老先生的这本书是很有必要的。(张晓娜)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