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有感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4日读后感评论47 阅读2019字

1587年,平平淡淡,但这一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儿,沉淀了往事,又改变着未来。《万历十五年》以明朝七位重要人物为点,由上至下的展示了明朝的方方面面。

公元1587年,也就是中国的万历十五,这一年发生了几件不大不小的事,先是万历皇帝不再勤于朝政,后是海瑞和戚继光相近去世。这一年,可以说是明朝历史的转折点。但万历十五年并没有发生能够影响中国局势的大事,也没有严重的天灾和人祸,也没有政治上的动荡。正如《万历十五年》英文版直译过来的名字《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说其是在历史上无关紧要的时间点,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万历皇帝十岁即位,执政中期(即万历十五年)荒于政事,皇帝开始怠政。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而在第十五年时就开始不勤朝事,我们不难窥见明朝那日渐暗淡的未来。万历登基,张居正既为首辅辅政,说是首辅,但万历幼小,没有能力担下国家的重任,所以朝政实际上由张居正把握。

谈及张局正时,其中一段涉及到群臣合力攻击厂卫和内阁,迫使万历屈服的事

“这件事曾使皇帝大为伤心。”

“竟然又上了一个奏本,说张鲸如此难去,想必是皇帝陛下也接受了他的贿赂。”

臣下对皇帝的“这种无礼的奚落”使“年轻的皇帝却为此而更加心灰意懒。”“他本来已经对早朝和经筵感到极度厌倦,至此他拿定主意,今后再也不愿意公开接见这些不诚实的、口是心非的臣僚了。他隐居在深宫里,唯一能和他呼吸相通、忧患与共的就是贵妃郑氏。”申时行在其著作中给的评判是“年轻人不知世务,轻举妄动,以致弄得事情不可收拾。”并幻想着开始时万历精神焕发、励精图治的样子,想着梦中的“万历之治”。看的出来,一代君臣,一代师生,二人感情极深、相互信赖,都曾有过励精图治的努力,一个因为感到了被臣下的玩弄和礼制的束缚而心灰意冷,一个不停的调和着数不尽的矛盾,修补者处处漏洞,最后仍被迫辞官。他们都是制度的牺牲品,都曾有过努力,也都失败了。

对比于海瑞,“对于张居正,批评者认为他峭刻、矫饰而自奉奢侈;对于海瑞,则称之为奇特、怪僻而执拗。批评者没有看到他们那种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即希望寻找出一种适当的方式,使帝国能纳入他们所设计的政治规范之内。尤其重要的是,如果张居正的措施多少带有变法的意味,那么海瑞的做法却是力图恢复洪武皇帝拟定的制度,这些看来似乎是古怪的政令都有成宪和理论的依据。”

谈到申时行,以前阅读留下的印象不深,只说说本书给的认识。申时行,一个懂得也致力于调和“阴”“阳”的政治家。他看懂一切,也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可是他却无法在

这种处境中大刀阔斧的干,张居正的事足以让他警醒自己,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选择了折中调和,并在任期间一直以此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同样的,和事佬的名称以及软弱无能的指责也不断传来。

这是一个苦心孤诣的大师,想要在两边的压力与斗争中找到平衡点。

历史证明调和“阴”“阳”并不能解决问题,或许会缓和,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申时行描述的“阴阳说”确实有他的道理。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为阳,不能告人的私欲为阴,人皆有阴阳两面,“阴阳说”是这样的理论。在道德上,我们都知道为官者为国为民,但人皆有私欲,不能全然的大公无私。申时行辅流”张居正有言,宁愿用有能力的人,允许他们有些私欲,也不用无能的循规蹈矩之人政期间深知当时制度带来的弊病,但也无力改变现状,于是走中庸之道,致力于调和阴阳。

“宁用循吏,不用清。”

当时的官吏制度月俸很低,只用月俸甚至不能维持家用,所以滋生了许多阴。且文官在选官制度下逐渐形成集团,阴面抱团,自然越扩越大。制度不完善,高层官员试图以道德约束为官者,试图找到阴阳平衡。但道德难以被约束,只有法律才是基础。以史为鉴,我现在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不知当时的局中人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又或是意识到了,却被各方制约,难以改变现状。

黄仁宇在最终的总结中写道: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十五年》的大历史观在政治基础的大局上,从为官之人的各个角度看待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最终的落脚点在国事上。以官吏之小鉴国家之大局,确实可以看出许多问题,是在大历史的线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内容并不晦涩,从小事讲起,以哲学结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史为鉴,这本书可以培养我们的大局观,引导人深入思考。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