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读这本书,有两个缘由。一个是在参加一个面向公司高管的学习项目时,有高管推荐了这位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塔森,说到他写了《创新者的窘境》,同时提到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好奇,这本书的名字也会让人产生好奇;第二个缘由是近期在两个场合给不同的同事分享了关于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相关话题,一是针对公司一些30+的女性;另外是给学院初入职场不久的运营伙伴做了分享,希望
从中学习一些新的理念和线索,所以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
书的作者是哈佛的教授,书的起源也是源于他一次在哈佛的演讲。这本书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作者把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个人的职业规划融合在一起,既适合公司的管理者学习一些思维模式,也适用于个体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对于为人父母的人来说,也有一些关于子女教育的内容,很多理念是一致和相通的。
用了几天看完这本书,书籍的推荐指数为7。有些理念对我个人是有启发和影响的,近期在行为上也在进行调整和改变。
对我个人启发最大的有以下4点:
1.获得职业幸福感就是要找到自己心中的热爱
作者从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所以他是一位非常幸运的人。职业发展上如果能够早些找到自己的喜欢,热爱,是一件非常幸福和幸运的事,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人生整体的幸福感。
我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在我工作了9年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梦想:我希望做跟培养他人相关的工作,做一名有情怀,有专业,有使命感的培训工作者。在职业初期并没有这个概念和理念,当初只是想找到一份工作,然后用心做好。所以我不是从一开始制定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好路径,从而有意识分配资源的那种。虽然我最初并不是很清晰自己的发展战略,也没有特别清晰的中长期规划,但我会用心做好当下的每一份工作,因为我的投入,认真,靠谱,积极等品质,为我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人脉,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职业品牌。当有一天,我找到自己的职业梦想的时候,这些都会帮助到我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找到自己心中的热爱,就是那种你做起来非常喜欢,乐此不疲,即使不给你钱都愿意去做的事情,而且能保持持久的热情,这就是热爱;找到热爱之后,还要挖掘优势才干,优势才干是你的天资,即你擅长的,别人用3个小时能做好的,而你只需1个小时甚至更少投入就能做好的,这就是你的禀赋。比如我的优势是沟通,表达,学习,成就,与人交往,积极乐观,这些优势可以让我保持持久的学习力,把自己的所学进行提炼总结,分享给更多的人;我擅长生动形象地表达,喜欢站在聚光灯下展现自己;我善于与人沟通,建立联结,这些都非常适合做跟学习发展相关的工作。找到自己的热爱,结合优势,找到适合的平台不断去发展,持续地付出,努力,就会获得职业幸福感。
2.职业规划要制定战略、规划路径并分配好资源。
作者提到如果想要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需要制定个人的发展战略,规划好实现的路径,同时将有效分配资源。其实个人的职业规划如同经营公司,我们经营自己就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需要明确目标,那是灯塔,始终指引我们,可以在遇到迷茫时帮助我们找回初心,而方向的明确要结合自己的热爱和擅长,这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路径可以规划,但是人生不是一条直线,实现目标的路径通常是曲折的,有时甚至会偏离轨道和方向。比如公司战略性的调整,自己所在的岗位可能会被调整,要看清楚这样的偏离是暂时的,还是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是暂时的,那么这段经历会带给自己什么,意义何在?要明确意义和价值,这样才会找到内在的动力,而不是怨天尤人。如果是长期的,也要看看自己的方向是否需要调整?随着自己的认知,结合外部环境,有时方向和目标也是可以调整的。比如我自己曾经制定的目标是2013年出来做独立讲师,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发现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还不足以支撑自己独立出来;另外之前的目标是做培训讲师,后来发现在企业做培训管理者也很有意思,范围很广,除了讲课,还可以做一些其他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我也在在调整方向和重新规划路径。
大体的路径规划好之后,就要把自己的资源分配好,资源都包括哪些呢?首先是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其次是一些外在的资源,比如人脉、平台等等。
个人的发展如同公司一样,做好了周密的战略规划后,也要有应急战略,以及在意外的机遇之间做好平衡。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外部环境等进行调整。
3.投资到关系上,是我们幸福感持久的来源
这个理念在很多地方都会看到,但过往也只是看到而已,对我个人并没有太多触动。一切的学习都是需要契机和时点的,而现在就是那个时点。作者提到他认识很多当年非常优秀的哈佛毕业生,到了中年有的事业很成功,但是家庭并不幸福;有的很孩子已经失联很久,最后孤老终生;还有一些人曾经无限风光,最后却没有守住正直的底线,最后入狱了。
在职场中,大家都在追求获得职业的“成功”,比如拿到更高的薪水,得到更有声望的头衔,有更好的办公室,这些都是朋友和家人看得见的“标志”,这标志着我们职业上获得了“成功”。因为这些短期内比较容易获得回报,我们就会把时间和精力分配到职业成功的追求上;越是容易短期获得回报,我们就越容易继续投资,家人也会鼓励和支持我们继续这样去做。而对于投资到关系上,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不容易短期获得可见的回报的,所以我们往往会忽略,但这却是我们幸福感持续获得的来源。
我自己也有深深地体会,过往很多年花了很多时间在职业成功的追求上,事业的发展上,而忽略了将投资投到关系和孩子身上。等到这么多年过去,才蓦然发现,在这片土壤自己倾注的心血太少。女儿转眼就上大学了,儿子已经上了3年级。那天在唐老师的课上,老师让我们写下:近些年你最痛心的失去有哪些?我写了很多,有亲人的离世、关系的破裂,而最让我痛心的却是miss了跟孩子在一起的一些时光,那些原本可以陪伴的时光,却因为我的优先级选择而放在了其他事情之后……写着写着我泪流满面,这些岁月已经逝去,他们逐渐长大,再也回不到那个时间点,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
我们的幸福感来源有很多,有很多来源于事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但是到现在我发现我最大的幸福感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那些在一起的时光让我感到最幸福,最温暖,也是滋养我生命的源泉,而我并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给到他们,足够的陪伴,促膝地交谈,充分地欣赏,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
而今我逐渐转移我的重心到孩子身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陪伴。每天预留时间陪伴儿子写作业,跟他聊聊学校的事情,倾听他,鼓励他。原来非常急躁,一旦辅导他写作业,他不专注不用心,我的情绪就升起了,批评他指责他是经常的事,慢慢地他就不愿意靠近我;有时陪伴他的时候,也会不自主地看手机,这个时候儿子会说我:你能不能不看手机?先听我说!我知道孩子希望获得我的关注。如果我们在陪伴孩子时都无法做到专注,又怎能要求孩子呢?一切都要以身作则。
现在的我放下手机,排除干扰,全身心陪伴;在过程中给予赞美,欣赏,认可。每天早点回家,在他睡着前给予陪伴,如果的确有工作要处理,看看可否协调时间点?如果是跟他人合作的,看看自己的灵活度有多大?我也会去逐渐去影响和管理他人,让大家知道我每天有个时间是属于跟孩子的互动陪伴时间,原来认为的不可选择其实是可以选择的,也能获得他人的理解。渐渐地,我跟孩子更加亲近了,他也愿意主动靠近我,向我敞开心扉,学习也更加用心和有自信了。
当关系逐渐亲近,工作时的幸福感也会更强。
4.孩子不要外包,将影响他的价值取向
作者在书中提到,当年戴尔把一些部分业务进行外包,结果导致自己的一些核心能力丧失。而获得外包业务的华硕因为这部分业务建立了工作流程,随着外包业务的发展,其他的业务也随之发展起来了。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最后推出了自己品牌的电脑。
同理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采用了外包的方式。我们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把孩子交给各种“专业人士”,我们自己反倒在外围忙碌或者打发时间,不是在旁看手机,就是直接把孩子放在那里,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在家庭里也是如此,我们把孩子外包给老人和保姆,代替我们去行使陪伴和照顾,教育的职能,我们处于“缺位”“失联”的状态。这些活动中往往没有父母的参与,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经常是我们不了解的人,而这些人直接代替了我们植入并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
谁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为孩子投资的是什么?我们是如何在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呢?书中没有说这样一定就不好,只是作为父母我们缺失了很多影响孩子价值取向的机会。
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看似每个决定都是有意义的,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验,但是父母却没有深入参与进去,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今后获取成功需要的能力。
我现在在创造很多的机会跟孩子在一起,共同去创造一个游戏,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影响他建立价值取向的机会。比如我们在一起玩五子棋,玩之前说好了输的要承担一些做家务的责任。结果他输了却不想兑现承诺。这个时候我跟他说:愿赌服输!说到做到!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兑现承诺,否则将失去信任。在完成一项任务时,遇到困难和挑战就发脾气,想要放弃,这个时候,我会跟他说: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如果你真的完成了这项任务,你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不要轻言放弃。经过这样的鼓励,他坚持下去了,任务完成了他非常开心,以后也知道了任何事情都不容易,需要坚持,想办法去实现,才能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这是我读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启发和思考,并践行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你是否思考过: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和擅长;是否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了路径,并将资源进行了有效分配吗?你如何衡量你的一生?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你衡量的标尺是什么?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