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读后感3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5日读后感评论170 阅读3922字

请原谅我人到中年才开始翻阅一些名著,而我却也并不因此而沮丧,必定读书也是一件随遇而安的事情,就像两个人的相遇,没有预约,不经意间的邂逅,这样的相逢也许更显惊艳与美丽。我与《茶花女》的“邂逅”,当是如此。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巴黎名妓玛格丽特“除了茶花以外,从来没有人看见过她还带过别的花。因此,在她常去买花的巴尔戎夫人的花店里,有人替她取了一个外号,称她为茶花女,这个外号后来就这样叫开了。”玛格丽特生的美艳无比,却体弱多病。靠自己的美色而维持着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少年阿尔芒的出现,恰是她“表面热闹而实际寂寞生活中寻找的人”,为了爱情,玛格丽特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接受了他的“请求”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无疑,这是一部描写一个上流社会妓女爱情悲剧的故事,然读之却让人怅然若失,甚至一样的伤到心痛,为这世间的又一个悲情故事。掩卷而思,作者难道只是向我们展示一个悲情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爱情故事吗?这究竟是“爱的救赎”还是对围绕在妓女玛格丽特身边的一些所谓“正人君子”之流所表现出的“伪道德”的拷问?

毋庸置疑,“爱情”对失足少女玛格丽特是一种救赎。让她开始追求一种“正常且崇高”的生活,让我们在读完小说后而不感觉到她身上拥有那种只有妓女才有的污浊、庸俗、腐朽之气,相反,读之,站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个美丽、高尚,洁净的像一张白纸一样的少女的形象。这个人物“重生”的过程,从主人公面临的几次人生抉择中可以看出来。

乡下女子玛格丽特凭着自己惊人的美貌混迹于社交场,作者在小说中赋予了她复杂的人性,“玛格丽特过着热情纵欲的生活,但是她的脸上却呈现出处女般的神态,甚至还带着稚气的特征,这真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她不愿接受一个漂亮、富有、准备为他倾家荡产的年轻人(N伯爵),这种冷漠的态度使我原谅了她过去所有的错误。”这种“复杂的人性”也决定了玛格丽特的”可救赎”特征。这情形就像一个虽然犯了错误的孩子,不是无药可救,恰有着其成为“优”的可能。

玛格丽特真正的一次“决定性的选择”在于他遇到了自己的“真爱”阿尔芒之后。让我们首先来看,玛格丽特曾经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如玛格丽特自己所说:“我们当然没有什么朋友,我们有的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情人,他们挥霍钱财并非像他们所说的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他们的虚荣心。对于这些人,当他们开心的时候,我们必须快乐;当他们要吃夜宵的时候,我们必须精力充沛;当他们猜疑时,我们也要猜疑。我们这些人是不能有什么良心的,否则就要被嘲骂,就要被诋毁。”“如果男人们都懂得用眼泪可以换得到什么,他们就会更讨人的喜爱,我们也不会这样挥霍他们的钱财了。”当玛格丽特明白到阿尔芒是在真正的爱恋、疼惜她时,爱情在她身上焕发出了耀眼的甚至神圣的光芒,他们一起离开了有着她放荡生活痕迹的巴黎,来到乡下,过着简单的生活,而这段日子也是玛格丽特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日子,为了减轻阿尔芒经济上的负担,她偷偷地变卖了自己的披肩、首饰、马车等,她要永远和过去那种生活道别,和心爱的人过另一种幸福而庸常的生活。这是玛格丽特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更是爱情对一个失足女子的救赎。

玛格丽特的又一次选择出乎意料,于她本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泣血之举,甚至有些“愚昧”,但更显示出她超越一般女子的惊人之处,同时也显示了爱情伟大的神力。这次的选择是她听了阿尔芒父亲的话,为了心爱的人未来的“幸福生活”,也为了阿尔芒妹妹的幸福做出的巨大牺牲,永远离开阿尔芒,这样,她只能重新回到令她厌恶的过去的生活。这样的选择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锥心之痛,只是因为阿尔芒的父亲给了她一个十分“高尚的理由”——为爱做出牺牲。这个善良的姑娘,竟然信了,也做了,甚至一度为自己“伟大的牺牲”而激动的满面发光。她没有想到,这一切会把原本病弱的她逼上死路。

总之,是爱情,让一个妓女得到了重生,获得救赎,在女主人公一次次的选择中,凸显出她的柔弱病体下的伟大人格,不管怎样悲催的结局,终究是在精神世界上她已经获得了“新生”。

而小说仅仅只是停留于一场“爱的救赎”似乎又是远远不够的,我以为作者是含着一种复杂而悲悯的情怀在完成这部经典之作的,甚至更多的则是对围绕在玛格丽特周围的更多的“伪道德”者的揭露与控诉。

“小人物”的行径,大人物的同情。这些围绕在玛格丽特身边的“小人物”,与其说他们“迷恋”于这类女子,倒不如说是在迷恋她们的美色,却不愿意把这种关系暴露于阳光之下,充其量这些个女子在他们这里只是一个玩物或者工具。作者说:“没有一个男人愿意把他们和这种女人的暧昧关系公开化,而她们又不甘寂寞,因此总是随身带着女伴。”“如果她们年纪轻轻就死了,那么她们所有的情人都会得到同样的消息;因为在巴黎,一位名妓的所有情人彼此几乎都是密友。大家会相互会回忆几件有关她过去的逸事,然后各人将依然故我,丝毫不受这事的影响,甚至也不会因此而掉一滴眼泪。”作者在这里是处处带着一种同情与怜悯之心来写她们的。“人们谴责这种女人而又不听她们的申诉,人们蔑视她们而又不公正地评价她们,我们说这是可耻的。”“在她(玛格丽特)这种生活圈子里,只有身体健康才有朋友。”“玛格丽特在她长达两个月的无比痛苦的病危期间,谁都没有到她床边给过她一点真正的安慰……”“你们同情见不到阳光的瞎子,同情听不到大自然声音的聋子,同情不能用声音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哑巴,但是在一种假设的所谓廉耻的借口之下,你们却不愿同情这种心灵上的瞎子,灵魂上的聋子和良心上的哑巴。这些残疾逼得那个不幸的受苦女人发疯,使她无可奈何的看不到善良,听不到上帝的声音,也讲不出爱情、信仰的纯洁的语言……”读之,让人感到冷之沁骨。

“正人君子”的所作所为。“那些在这个女人的神女生涯上搞过投机买卖的人,那些在她身上发过大财的人,那些在她弥留之际拿着贴了印花的借据来和她纠缠不休的人,还有在她死后就来收取他们冠冕堂皇的账款和卑微可耻的高额利息的人,所有那些人可全都是正人君子哪!”“难怪古人说,商人和盗贼信的是同一个上帝,说的何其正确”。没有过多的笔墨,只有这些一连串的发问,把这些“正人君子”的形象摆在我们面前,任读者评说。

“伪道德”下的刽子手。无疑,小说中,最终让玛格丽特致命而死的还是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小说中一次次的提到:“他身材高大,体貌端庄”,“是一个性情温和,受人尊重的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离开玛格丽特,他在自己儿子面前表现出了一种对他们爱情的“支持”,同意儿子去找自己心爱的人。而私下里写信却让玛格丽特支走自己的儿子,他要单独见她。他为了玛格丽特能够接待他,先是写了一封很得体的信给她,但他去了以后却不像信上说的那样客气,开始的时候还盛气凌人、傲慢无礼。当他知道了玛格丽特并不是如他所想的那样是因为贪恋钱财和他儿子在一起,并为他儿子做出了牺牲时,马上又恢复了他惯常的作为——一个“正人君子”的彬彬有礼和一个长辈的慈祥,他说他相信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却是对眼前这个可怜的女子提出了一个更加无理的要求:“那么,夫人,这样的话我就不用指责和威胁,而是用请求来请你做出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比你已经为我儿子所做的牺牲还要大。”他向玛格丽特走来,握住她的两只手,亲切地接着说:“我的孩子,请你别把我就要跟你讲的话往坏的方面想;不过你要懂得生活对于心灵有时是残酷的,但这是一种需要,所以必须忍受。你心地好,你的灵魂里有很多善良的想法是一般女人所没有的,她们也许看不起你,但却及不上你……”他一连串“恳切”的言辞而赢得了一个女子对长辈的信任、尊重,甚至崇拜,玛格丽特接受了他的“请求”,并从他的话中得到了“灵魂的洗礼”,“就在我刚才同意委身于另一个男子的时候,一想到用这个新的错误所赎回的东西时我自豪的满脸生光。”不能说玛格丽特的死亡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用自己的“伪道德”之手撕碎了她的幸福,而让她还在一种“崇高”的感激中接受,这是多么可怕。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教育家严复)请原谅我笨拙的笔写不出作者笔下那种“荡子肠”,但我敢肯定,“茶花女”的泪水定会打湿每一个如我般读者的心,不由自主的从内心发出“拷问”,小说难道仅仅在写一个女子的爱情悲剧吗?还是对围绕在她周围的“伪道德”者的控诉?究竟是谁“逼”死了美丽的“茶花女”,让她年纪轻轻就带着她的花容月貌而去?而必定小说是写人性的,人性的复杂性又岂是我辈三言两语所能分析至透?而我们唯愿所有的悲剧都定格在小说中吧!相信人性原本至善,愿人间处处放歌,与哭泣绝缘。

说实话,这篇读后感我写了几次,欲要放弃却又提笔。一来思路较乱,再者心中怀有太多的顾虑,正如作者小仲马所说:“雨果刻画了马里翁·德·洛尔姆;缪塞创作了贝尔纳雷脱;大仲马塑造了费尔南特,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和诗人都把仁慈的怜悯心奉献给娼家女子(我想,也许小仲马是在为自己找支持者吧!)……在那些开始看我这本书的读者中间,恐怕有很多人准备把这本书抛开了,生怕这是一本专门为邪恶和淫欲辩护的书……希望这些人别这么想。”而我其实也怀有同样的顾虑,但如果您读了《茶花女》,是绝对不会这么想的。终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当我用心读完一本书,且有所思所想的时候,就想要把它记下来,记下来就是一种痕迹,告诉自己,《茶花女》我曾经读过、思考过,并且同样进行过一场思想的质问与灵魂的洗礼。(常红梅)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