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从事教育的人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从17岁开始即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他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教育经典。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很早就放在我的书架上了,工作之余,我会时不时翻阅一下,个人认为这是一本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书籍。虽然此书出版已经三十多年,但很多观点到现在都很有用,丝毫不显过时。每当遇到教育的困惑、失意、瓶颈时,翻开它,看上几页,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很神奇的精神力量。在这本书中,作者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涉及不少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读着此书,就像这位教育家正恳切地与我谈心,给我指点迷津,排解烦恼,让我重拾信心。如果我们把这本书提到的一百条建议当作一面镜子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教书育人的那一套,以及现在的教育,其实有许多值得反思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其实在这一路从教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我是常常反复思考着的。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突来,学校停课,社会停摆,国家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师生、家长共同经历了停课不停学、网课大行其道、心理断层预警、返校复课心理干预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事件,在这个浪潮中努力改变着自己,适应着现实。至今,疫情已达半年,而病毒依旧在世界范围内未得消去。经过特殊的一学期的洗礼、沉淀、思考,我重新读这本书,又坚定了一些观点,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首先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孩子来说,是“成功”重要还是“成长”重要?作为学生,古代的成功也许就是金榜题名,踏入仕途,现在的成功就是取得优秀成绩,考取名校,或者在名目繁多的比赛中斩获大奖。曾经泛滥的成功学,也在暗暗鼓励世人追求赢,要漂亮的结果。至于过程,也就是“成长”,基本不提。谈起成长,好像就是顺其自然就好,孩子嘛,自然会长大的。然而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精神充实,文明幸福的人”。“成为一个精神充实,文明幸福的人”,这是要从小培养的,一个在痛苦和压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是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的。
书中提到“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这句话好像是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实讲的。今年七月,深圳教育局作出了一个重磅决定:受疫情影响,深圳市取消各级各类学校考试。我私下认为,此举正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人道主义。当今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而疫情必然影响人的心理,加上上课方式改变,学校、老师、家长压力都增大,孩子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人生道路漫长,考试固然重要,但不会比人的生命还要重要呀。我们必须要让孩子相信,考得不好,天不会塌下来,生活照样继续。人生中有很多东西要比考试重要得多。消息出来一段时间,收到的反响还是蛮好的,考试取消,家长们可以高兴地策划一下带孩子进行什么活动以排遣压力了。
其实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考虑,升学、考试只是方式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高尚精神境界的,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老师不能只顾眼前考试的成绩,让上课和评分吞没一切。而有些家长、领导也不能太急功近利,唯“奖”是图,营造一种“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虚假繁荣”。最近有一则新闻,云南一位小学生凭借研究癌症基因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课题难度堪比医学硕士、博士水平。消息一出,先是一片赞叹,继而又引发了质疑。不出所料,随后的调查证实这其中有家长的过度参与。如果确实是孩子的研究成果,那该是多么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这样的造假,目的就是为了奖项、荣誉,为了所谓“成功”吗?不过,也许经此一役,孩子会从另一方面得到“成长”,那就是懂得成功还是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以虚假手段获取所谓“成功”并不可取。
第二个我会常常考虑的问题是,在与人交流尤其是与孩子交流时,是要更关注“对错”还是更关注“对话”?大人习惯分对错,正所谓明辨是非,泾渭分明。然而分出了对错就结束了吗?人人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错误的言论或许也有其价值。况且有的时候,总是对孩子否定,总是老师、家长做裁判官,孩子也许会怯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觉得无趣,长此以往,会使沟通受到阻碍。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多处提到,要与孩子平起平坐,平等对话,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那怎样赢得呢?试想,如果没有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怎敢与高高在上的老师高谈阔论,掏心挖肺,我们也不可能从孩子的言语中窥探出不妥不成熟之处加以引导。“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老师平日习惯不苟言笑,不与学生闲聊,是很不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学生也不可能真心听进去老师的教导。
我目前教的是四年级,孩子们10岁,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他们对外界事物特别好奇,我也经常鼓励孩子们多留意身边的事情,多思考身边的问题。今年5月底,国内疫情受控,我们终于得以返校,而此时美国依然遭受着比较严重的疫情。某一天上课,我们进行口语交际活动,主题是“说新闻”。有好几位学生都说到了“美国疫情严重”的新闻。我就突然想知道孩子们是如何看待别国疫情的,于是我就抛出了问题。学生的回答也很有趣:有的说,当然希望他们快点结束疫情,真是太不容易了。有的想了想说,私心想美国疫情持续久点,因为他们太自负了,不听劝,不学习我们国家的成功做法。有的开玩笑说不希望他们疫情那么快好转,因为前段时间不是还对中国经济制裁吗?我听了还有点吃惊,没想到孩子们会这么关心时政,对这类也许成人关注更多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当然,最后我还是给孩子们端正了态度,摆正了立场:一事归一事,尽管中美双方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但对于疫情中的美国民众,我们不能幸灾乐祸,应该将心比心,祝愿早日战胜疫情,必要时给予他们帮助。
其实在人生中,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常常做的不是判断题,而是选择题,选择一个最理想的、自己认可的满意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动摇的前提下,适当理解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决定,是否更利于“对话”?
第三个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是该发展学生的“个性”还是培养集体的“共性”?《给教师的建议》开篇就说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一点相信班主任们在每学期末写评语时感受特别深刻。每写一个孩子的评语,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这个孩子可爱的脸孔,还有与这个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的喜悦和苦恼都触动着我的心。我会根据平时的观察写出好几百字评语,有赞美和肯定,有提醒和建议。写完了对照一下,会发现四十多份评语,语句竟然没有多大重复,每一份评语都是量身定制,每一份的背后,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他们的相貌各不相同,个性也有着天壤之别。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书中提到,学校要达到的要求之一,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科目,鼓励他“超纲”。我们学校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就做出了一些很好的尝试。例如鼓励中高年级的学生自学,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鼓励超前学习、拓展学习;学生在某一科确实有天赋,有特长,允许跳级上课,这些举措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支持。其实,个性化教育的成果早已有之,比较出名的如中科大少年班,至今已经创办四十多年了,培养了许多人才。
既然如此,其实我们也不妨宽容看待一些孩子“略显个性”的行为。前段时间,黑龙江鹤岗男孩小钟同学模仿老师的视频在网上大火,我也看了下,那可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呀。可是这事情的后果却是小钟同学被当地教育局约谈,视频也删除了。别的不多说,就看这孩子多好的创新精神,多有表演的才华,我们的课堂上也有课本剧表演,文艺汇演也有小品演出,这孩子说不定就是个人才呢。二十年前的韩寒,退学、写作、出书,当时看来感觉离经背道,但如今回看,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曾写出《三重门》、《零下一度》的那个叛逆少年,如今也并没有像一些人原来预想那样走歪了。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好的教育,也不只允许一种方式。允许个性发展,也许就是好教育的最好体现。教育的大方向不能偏,该培养什么样三观正确、刻苦好学的学生,这是共识共性。共性之下,也允许个性化发展,百花争艳,春天岂不更美?
最后一个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是我从教师职业中收获了什么?在漫长的教书生涯中,有什么值得我一直坚守?
我想,教师职业给我的第一样珍宝,是永远的“热忱”,是“赤子之心”。选择了当老师,与孩子为伍,每天日出日落,相依相伴,迎来一届,送走一届。孩子,是世间一切美好的代名词了。因为与孩子一起,我有着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对世界自始至终葆有希望,相信梦想,也不害怕付出。《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中提到“未必有其他的职业需要如此多的热忱”,确实,这是职业的需要,然而这份“热忱”也是孩子们给我的,是教育事业带给我的。最近我特别佩服一位人物,她是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张桂梅老师,她的事迹真的太让人震撼了。她以一己之力,在落后贫困地区创办女子高中,十年里引领数千名女孩走出大山,改变了三代人的命运。她对教育的奉献,说倾家荡产也不为过,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还有许许多多的“张老师”,有他们,是教育的幸运,是孩子们的幸运,也是国家之幸。正是这些榜样们,给予了我很多精神力量,点燃了我心中的那团不熄之火。
从教这些年来,我带过不少学生,认识了不少家长。很庆幸,在我们相处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了解、沟通、磨合,家长对我都十分信任,彼此形成较好的默契。即使不再教他们孩子了,也会偶尔互相问候,珍藏着大家在一起的许多回忆。教师职业给我的第二样珍宝,是学生和家长的口碑,这是金字招牌,无价之宝。其实回想一下,我也有过踩雷的时候。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举了一些关于“怎样培养母亲和父亲做好学校和家庭的协同教育工作”的例子,有的看着很有趣,很真实接地气。比如他说不要一上来就说父母不好,“好像是在迫使他们照镜子”。初出茅庐的我,在这方面就有过疏忽,看似明察秋毫,直言不讳,但其实对方会因此与老师、与学校疏远。“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学校家庭教育充满无数冲突,“需要理智地、巧妙地、策略地、不叫喊和不忙乱地加以解决”,好坏的事情都要讲,不过要懂得尊重每个人,学会共情,达成家校互相信赖和依赖,培养孩子的目标一致又允许和而不同的理想关系。如果家校关系能做到如此,就不会出现贻笑大方的“送花不均引起老师不满”的闹剧,不会出现让人觉得难堪又悲凉的“某小学家长栽赃老师”事件了。搞好家校关系,是每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重要课题,我将以书为参照,不断自正、自勉。
教师职业给我的第三样珍宝,是长期一线带班和教学所练就的本领。这样本领的获得,除了长期高强度的实践外,还有持续的阅读和思考。我想没有一个职业会像教师那样迫切地需要持续的阅读和思考,为了给学生更高质量的教育,为了更轻松从容地应对众多繁杂之事。《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记录了一位新教师的疑惑:教师从哪里找时间备课?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还有每一节课要准备多久才好。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每一堂课都准备了一辈子”。当我读到这句话就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一句胜过千言万语。说得真对,每一个学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老师先要在漫长的人生中,自己理解吃透,再教给学生。准备一辈子,那就是终生与书籍为友,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这涓涓细流,终将充实思想的大江大河。教师的每一天,都是在为未来的课做准备,“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那么你教给学生的只是你的一滴水,备课就无须花费很长时间了。
这样说来,我们就更能明白为何需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竞赛,还有像咱们每年暑假举办的“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的初衷。“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心满意足了。
读一本好书,如细细品味一杯好茶,润泽的是在忙碌中变得干枯的心灵。写一篇读后感,能让我重新回想许多育人的细节,梳理从教的思路,明确未来的方向。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达到书中所说的理想状态:教师针对青少年的理智与心灵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激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促使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产生内在的活动,从而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那样,我也可算是实现自我价值了。(严惠萍)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