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意味着我们生命意识的进化会上升到一种新境界,这实际是我们对自己生命世界的新发现,如同科学界发现了宇宙秘密是科学的进步一样。对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发现,不仅意味着人类意识的进化,同时还标明了社会进化的开始。
如果不是读《完整的成长》,或许永远不懂“自由”是什么: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感觉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自己心理的主人,做自己认知的主人,做自己精神的主人。这就是成长的目标——尽可能地由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才能于未达到来自我实现。而这正是孙瑞雪老师以及所有为人长者的共同追求,“让儿童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不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把思想实施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此创造一种生活,由此使我们的孩子——我们共同的后代,可以以崭新的生命状态活在这个地球上,成为新人类。
鼓励分享才是真正的自由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2岁多的孩子还坐在婴儿车里不被容许下来走动,5岁的孩子一下再一下地像幼儿一样把双脚依次落在台阶上下楼梯。细想一下,此时的他们是不是应该这样:2岁的孩子到处游走和触摸,5岁的孩子快乐而惊险地跨在楼梯的扶手上顺势滑下飞奔而去,他们本应充满活力。
生命,很多时候是被禁锢!从出生开始,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会受到遗传、营养、活动、情绪、抚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已经决定,营养现今已不再是大问题,人类已经基本走出了食物匮乏的阶段。因此,会影响孩子身体状态的也就是孩子的活动、情绪与抚养环境等。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地把手放在嘴里,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地用手到处抓摸或者四处漫步,练习自己走和跳。人的生命是在自我学习中完整起来的,而最早的学习环境常常是父母有意或无意打造的。
如果我们在最应有作为的方面却没有作为或者反向作为,让孩子在身体上丧失了自由,作为大人的我们是不是要反省呢?
母亲由于孩子出过危险而害怕了,防御和避免再出危险的想法和举动,就成为孩子使用身体和开发身体功能的障碍,孩子身体的功能就被禁锢了。在我们的社会里,类似这样因噎废食的事情举不胜举。孩子如果在身体上受到束缚,他身体上的畏缩和紧张就会导致他心理上的畏缩。只有身体可以被自由地支配,他才会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他的肢体才是柔软的、开放的和接纳的。在身体上有尊严,脊椎才能挺直,胸膛才会昂起,个子才会长高,继而在心理上才有尊严,最后在人格上有尊严。身体的自由是走向人的起始!自由使用和支配自己的身体,不仅能发展身体,同时也能发展儿童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与精神。禁锢一个人,无疑是从身体的禁锢开始的。
有人说,一味地放手,出了危险谁负责?在有名的“视崖”实验'中,爬行中的婴儿看到网格状“疑似悬崖”就会停止爬行。这种视觉判断是先天的,停止爬行的这种自我保护的警觉也是先天的。并且,儿童活动的范围越大,就越有可能临近安全的边界,危险就越来越远了。身体在活动中得到自由,儿童获得开发身体、创造身体的能力,也通过身体感觉来表达尚未形成自我的自己,彰显了自己,表达了自己,肯定了自己,演示了自己,突出了自己,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此时,父母、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在这里,让儿童轻微地害怕是必要的,这就像打一剂抗病毒疫苗。
常常被禁止和被别人允许本身就在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他的行为是有问题的,他的行为是需要被允许的。这样,孩子就形成了一种警觉,“警觉”成为他所学到的,“探索”成为他需要鼓起勇气才可以发生的行为,而不是品质。他就像小动物一样,在学习生存,知道了外在的世界是“危险”的。在生存的层面被保证、安全感建立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生存层面的后面,触摸潜存着的作为人的存在内涵。身体被限制,使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停留在了生存的层面,人的存在内涵很可能从未被触碰过。所以,我们应当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人和环境的友善、自主和自由。
怎样才能培育心灵的自由?这就需要我们为人父母者、为人师者,努力地把我们的家、我们的学校到造成这样的地方: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个孩子生活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让孩子内心放松和身体自由,而不再像一头受惊的小鹿,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内心指到哪里,身体就自由地跟随到哪里。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就让孩子跟随他自己的心。如果伤到了,父母和老师可以“抱走”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从而产生界限感。
自我感觉才是真正的世界
曾看过这样的一个例子——父亲说:“小时候,我妈把我夹在腿里打我,她打不动的时候才会住手。我不能打她。上学的路上,我看哪个同学不顺眼,我就打谁,比我妈打得还要很。”父亲说:“我没有妈妈爱我的感受,我不知道怎么爱。”
没有爱的感觉是无法爱的,学会爱也必然是从感觉开始的。长时间的感觉像血液和细胞被替换了一样,就变成了你自己。无论你是成人还是孩子,对自己生命的改变必须从感觉开始。只是认识到了,改变依然不会成为可能。被打、被愤怒地对待,这是一种情绪,同时也是一种感觉,在这样的氛围和惯常的感觉中生活,也就会将这种感觉肉体化、内化,就成为你,你的自然反应就是打和愤怒。
《感觉的自然史》中有这样一句话:感觉是最宏大、最基础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儿童究竟是通过大脑学习还是通过感觉学习,这不是质疑,而是定论。但我们常喜欢让儿童越过感觉与心理而直接到达认知。我们太急功近利了。
在成长中如此急功近利,我们的社会应该集体反省和觉察。我们必须跳跃感觉过程而直达认知吗?也可能可以,但应当是成长到青春期之后,那应该是14岁。我们不排除个别的、极少的认知“奇才”——这是高度崇尚现代科技的某种文化所赋予的意义——他们是由于有特别天性、特别机遇和特别环境,使得他们在感觉学习方面获得得非常充分,又能长久专注于一个方向。
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儿童没有被认为的特殊天分,也不能保证他会拥有适宜的条件、机遇、方法和智慧,此时若让儿童提前进入认知,用话语的方式灌输给他知识,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会产生不良后果。那就是今天很多成人饱尝着内在没有“自我”的混乱和无自主性的挣扎,没有精神的愉悦,没有创造。我们没有办法把我们这些成人的内在的关系厘清,我们无法看到真正的人的状态。
所以,你可以想象,说教真的能改变人吗?每个人在说教时都想尽可能地说得好,以为那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但只有触动了感觉,变化才有动力。据此,作为父母或者是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转换一种教育的思路,给孩子一种切身的体会,方能引领他们真正的成长,认识真正的世界。
自我创造才是真正的素质
如果坐车从森林走向荒原,我们经常被眼前见到的那一幕情景所震撼:忽然山完全地裸露了,一眼望去,生命不知何时已经从那一座一座的山上离开了。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先进教育所呈现的情形:除去“智育”,我们的教育又留有什么?
教育是什么?是不是传授知识?是不是无尽地开发儿童头脑的智力?这是把人彻底工具化的做法,这是为工业化社会的各类生产制造工具,这是对人这种生命的玷污和篡改,因而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成长的早期,无论是外在世界,还是内在世界,包括智力,都只不过是儿童借以自我创造的资源和环境。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否则我们就是生活在教育的谎言之中。
我们现今的教育文化第一看重的是人的认知,把认知看作唯一适合于人的东西。因此,从孩子出生,我们就开始开发和挖掘人的认知,我们把它称为“智能”。如果我们拥有丰富的内在宝藏,而又被偏向开发,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太多的人已经被开发得没有了基本的认知能力。
人,每一个稍有自我意向的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创造自己的自由意志就是生命的法则之一。而这个法则的核心就是它的品质——创造。这个创造早就开始,它始于婴儿,在婴儿生命的机体中,他什么都不会做,只会坚定不移地履行这个法则:靠婴儿自己创造出一个自我。他必须这样,否则就会错失法则这扇门敞开的时间。自我创造的历程像是预设的,他必须一个进程、一个进程地完成。
从外面世界的角度看,婴儿的身高改变了,婴儿的长相改变了,婴儿从完全由父母照顾到自己照顾自己,婴儿……不,他已不再是婴儿了——开始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变化他自己也可以看到,当然他还可以看到他的成长准许他看到的世界。但是,核心的问题在于,18年从婴儿到成年,他借助外在以及内在的环境是否创造出一个自我。
这个自我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贯穿在和这个人有关的有形、无形的所有事情之中,贯穿在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里,两个世界同样宏大。婴儿借助于外在和内在世界,建构和创造着比天空还要大的内在的自我,他需要大约18年来完成。
如果我们没有将精神胚胎借助内外两个环境人性化,我们就根本没有依靠自己创造出一个自我。如果没能创造出一个自我,那么就一定是被他人“创造”了。而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人可以创造他人,你无法扮演大自然的创造者,这个创造者只能是婴儿自己,因为婴儿来自大自然,拥有着大自然的特质。这真的是自然法则最根本的秘密,所以他人只能组装你,你就被别人组装出了一个“小我”,或是称为“第二人格”,然后人们就说:“你要超越自我!”而实际上,你根本没有自我,你超越什么呢?这只是聊以慰藉的语言。面对成长的真相,才可能彰显生命的意义。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个人成为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婴儿是如何把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直以来,我们期盼教育改善人的素质,期盼教育培养出杰出和富有创造性的天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准许儿童自我创造,就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也没有天才可言。人需要依靠自己创造出自我,这个自我只要向前触摸,触摸之处,无不是创造的激情。任何走向这里的人都是天才。所以,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帮助孩子,但必须由孩子自己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让儿童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意味着我们生命意识的进化会上升到一种新境界,这实际是我们对自己生命世界的新发现,如同科学界发现了宇宙秘密是科学的进步一样。对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发现,不仅意味着人类意识的进化,同时还标明了社会进化的开始。儿童不再是在压迫和权威中被他人灌输长大,他们依靠自己内在的存在,靠精神胚胎的指引,在爱、自由、秩序的外在环境中,协同内在环境,在高度一致化的和谐中成长。那会出现一种人类生命的新景象,出现新人类、新的自我价值、新的和谐。我们将依靠儿童创造出的一个和谐的自己来创造一个未来和谐的社会。而这,就是快乐,就是生命,就是成长,就是一切。(孙晓妮)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