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6日读后感评论112 阅读1803字

读这本书以前,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程度,就仅限于他的一些诗文。我知道他是历史上一个数一数二的全才,一个乐观豁达,超然无畏的文人,但是,一千年来,有这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这其中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于是我抱着想了解他的愿望,阅读了《苏东坡传》。读完这本书,苏东坡身上那七分执着,三分洒脱的人生态度让我完全倾倒,令我感触颇深。

如果放在现代,苏东坡可以说是一位大学霸,二十岁就中了进士,被欧阳修列为了魁元,前途一片光明。但是,苏东坡身上与生俱来的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让他与那些只为私利的小人水火不容。在朝廷中,他犹如政治风暴中的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他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意见,全心全意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付诸心血,这也就损害了一些唯利是图的小人的根本利益。那些小人们怕他,所以疯狂地弹劾他,使用各种阴谋诡计,歪曲事实,费尽心思地想把他赶出朝廷,苏东坡一直坚持着内心的正义,与小人们做斗争,但最终还是离开了朝廷。他来到民间,看见那些被官债压得喘不气来的流离失所的百姓,看见那些逃荒难民渡江北来,田界全失,他的心必然如同刀割一般痛苦。他无数次上表朝廷,无数次呼吁宽免百姓的官债,却无人回应,他感叹到:“小人㳀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身处朝廷,他为国家鞠躬尽瘁,保民抗暴,始终亢言直论;被贬下放,他救旱灾,建苏堤,疏通西湖,兴修水利,补路修改桥,尽心尽力完成工作;离京在外,没有实权,他依然对政局感到不安和隐忧,他写道:“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一直心系国家,心系百姓,他用七分执着,扛起了对国家,对天下苍生的责任。

我们都说苏东坡的人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这一生境遇跌宕,颠沛流离。浮萍般起起落落的人生,内心的愁怅、痛苦、不甘,世事的沧桑,也曾折磨过他。但磨难,也让他逐渐变得豁达,淡然,洒脱。苦与乐,只是心灵的投影。一个骄奢暴躁的人,就算给他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他也不会快乐满足,但一个内心恬淡,悠然自得,豁达乐观的人,纵使身处困境,过着清贫的生活,也能发现生活的快乐。苏东坡流放到惠州的时候,他品尝桂酒,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赞美此酒的异香,同时,他还开始造酒,以此为乐。在他被流放到更落后的海南时,他依然活得很洒脱,与当地人谈天说地,并且爱上了吃生蚝,还吃上了瘾,他写信给他的朋友,让他们替他保密,以防那些朝廷官员来和他抢生蚝吃。他过得像一个老顽童一样。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面对困境与烦恼,快乐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胸怀。

所以,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了之。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不无缘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他最好的写照。

七分执着,敬给自己,不枉人生几十年,不枉天下之苍生。

三分洒脱,留给生活,消解一腔愁绪,享受江上清风明月。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为了逃离凡尘俗世,选择归隐出世的生活,但是我认为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似乎境界更高,而苏东坡就如同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他用七分执着,在混乱的朝廷中保持着清廉正直的品德,尽心尽力地为百姓服务,负起了对天下苍生的责任。但是,人生也有太多的凄风苦雨与求而不得,我们也应该怀着乐观的心态,泰然处之。因为生活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悟,去思考。林语堂先生说过:“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正因为这种七分执着,三分洒脱的态度,苏东坡在我们眼中,才是那么的可爱,让我们所倾倒,所爱慕。

其实放在现代,苏东坡这种“七分执着,三分洒脱“的人生态度,又何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行,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遇见世间最有趣的灵魂。他天真烂漫,纯朴自然,他清廉正直,豁达乐观。正因为我喜爱他,我也希望我能成为他这样一个人,怀着七分执着三分洒脱的人生态度,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勇敢而从容地活出生命的不屈,高贵与精彩。(刘昕怡)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