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6日读后感评论83 阅读3661字

前言:余尝酷爱读书,少时少书,多方借阅,废寝忘食。或中外名著,或金庸武侠,或琼瑶言情,或三毛散文,或报刊杂志。近岁多读网络小说,宫斗、穿越、悬疑,光怪陆离,千奇百怪,无甚营养,但吸引眼球。无奈网络伤眼,转而听书,以此养心助眠也。

适逢创“书香校园”,写读书心得,故将吾与爱女共读一本书的心得串烧,成下文,与君分享。

2019年秋天,女儿远走他乡去异国求学,怕她水土不服,身体吃不消;怕她语言有障碍,学专业课吃力;怕她没时间做饭,吃不好睡不好;怕她异国他乡孤独想家且不安全……但这只是我的怕,是我自己对未知的恐惧,对陌生的不确定。换个说法,也就是当父母的舍不得放手,不敢放手。

女儿告诉我:异国的生活是清冷、紧张的。但对她而言并不枯燥乏味。她选择的课程都很难,又几乎是未曾接触过的领域,每日预习复习上课也只能听懂一半的英语,剩下一半连蒙带猜。碰上课程稍擅长,便能猜的八九不离十,一堂课下来几乎都吸收了;碰上全然不会的课,就连猜也猜不上来,稍一分心就讲到九霄云外上去了,这种压力可想而知。功课学累了,她就看些杂书,其中就有杨绛的《我们仨》。她不仅自己看,也推荐我看。那段时间,我们娘俩虽身处两地,却共读一本书,同洒几滴泪。读的是人家的《我们仨》,议的是自家的“我们仨”。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我们仨》的第二部分虚虚实实,亦真亦幻。文中最常提起的是驿道和古柳,这是她每天都要走一遍的道路,古柳似乎总是枯败的,垂落的,不见任何朝气。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条道路,有时候会迷失路途,有过彷徨和慌张,却从不见放弃和失落。读这部分时,我常常是泪眼婆娑,喉头哽咽,为杨绛先生如韧草般的坚强而暗暗叫好,为她晚年痛失爱女和丈夫而伤心难过。杨先生的这份痛苦在章末化成了一片枯叶,降落在了她三里河的家,却也不是家,是客栈了。是呀,没有亲人的家怎么能是温暖的家呢?我想,在失去亲人的日子里,杨先生就是靠着与家人相处的美好回忆走完余生的。读完此处,我也暗下决心,要更加关心、爱护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人——最亲爱的先生和女儿。我要督促先生锻炼身体,俩个人健健康康地相依为命,成为女儿最坚强的后盾;我要天天和女儿通话交流,让她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我最喜欢的是杨绛、钱钟书伉俪在英国留学和养育女儿圆圆的点点滴滴,那一个个温馨和谐的场景会让我心情愉悦,且感同身受。杨绛出身世家,善良温柔,是钟书的贤内助。钱钟书获奖学金远赴重洋留学,她中断了清华的学业,陪丈夫游学。学习之余的杨绛几乎揽下了生活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租房置家,在家庭杂事之余更跑去钱锺书就读的学校去旁听。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她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杨绛在医院生产期间,“拙手拙脚”的锺书一个人在家总是做了坏事,但她依旧会说“不要紧”。女儿圆圆思维灵活,视野开阔。小时候的圆圆乖巧听话,聪明伶俐。长大的圆圆,细心地照顾、陪伴、孝敬父母,会像“妈妈”一样管着母亲,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而钱钟书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他是妻子最合拍的伴侣。

看着杨绛的《我们仨》,我就想起我家的“我们仨”。我和先生相识于83年,初中、师范都是同学。96年排除万难结为连理。97年,“我们俩”变成“我们仨”。那时,没有纸尿裤,先生天天洗尿布,晚上起床给女儿把尿;女儿哭闹时,我俩轮换抱着她花式摇晃哄劝;女儿生病时,我们彻夜不眠,换手守护。99年,先生到汉中工作,我们相约每天下午7点通话。我会抱着女儿早早来到学校的公用电话附近等待清脆的铃声响起。每周一,我们要早早起床,骑车送先生去车站,赶头班车回汉中上班。每周都是深情款款,恋恋不舍。2001年,我们一家三口相聚于汉中了,算是过了一小段幸福安稳的日子。2002——2009年,是咱家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吧!先生去留坝、到宁强,八九年时间。我白天辛苦上班,晚上陪孩子练琴学习,抽空做家务,忙得团团转。每逢双休日,回家的先生,如同陀螺般转个不停,接送女儿上兴趣班,处理家中杂务,买菜做饭包饺子,要把冰箱塞得满满的,让老婆女儿一周有饭吃。09年,先生回汉中工作了,女儿也上初中了。那是一段美好而平静的日子,也是印迹最淡的时光。接下来,女儿去西安求学,咱夫妻二人一起去西安、轮流去西安,奔波劳碌四年,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因为有目标,一家人过的辛苦又充实。再后来,女儿一路奋进,学历越来越高,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和先生又回归了二人世界,但因为心中有牵挂,资信很发达,虽远在天涯,但心在一处,还是圆圆满满的我们仨。

我们的女儿聪颖好学,好胜心强,从小学到大学,一路披荆斩棘,收获满满。因为童年时候先生在外地工作,少了陪伴。所以在表面上,她与爸爸并不亲近,一言不合就呛呛,一般不给爸爸打电话,偶尔打电话还是找妈妈。长大后的女儿和《我们仨》中的圆圆很像。我和女儿是母女,更是闺蜜。只要在家里,只要不下雨,她总会陪我夜间锻炼,迈大步,走街边,过马路,经天汉长街,绕上一大圈,一路疾行,香汗淋漓。时而静默,各想心事;时而争辩,各执一词;时而说笑,闹成一团。偶尔也逛逛商场,她给我挑,我给她选,等着对方试衣,或觉惊艳,点头称赞,鼓动购买;或感平平,示意换下,再看再选。有时一无所获,有时满载而归。逛累了,她会给我买网红奶茶,请我品美味小吃,间或看一场电影。无所事事时,我们会腻在一起,或看无聊综艺,或互帮互助打开心消消乐,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无敌。

许多时候,我们母女间是错位的,有时的我反而是那个任性胡闹的“女儿”。当我们母女俩去超市买了大包小包乱七八糟的东西时,回程中,她总会抢去重的、多的袋子提上,让我象征性地拿上一两件;当我弹琴断弦跑音时,她会放下手头的事儿,帮我换弦调音;当我节奏不稳,忽快忽慢时,她会站在我面前,给我边唱边打节拍,有时还用琵琶给我示范速度与节拍;当我们发生争执时,率先道歉逗我开心的也永远是她。

女儿读完《我们仨》,曾写下了读后感,她写过这样一段话:“爸爸、妈妈和我,我们也是‘我们仨’。我很难用语言描述在我上大学以来的这四五年间,我有多深刻地意识到父母于我的重要性。我的父母都是热情开朗又心思细腻的人,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在我还处在叛逆期的时候,往往对这一点不以为意,甚至还口出狂言:‘天底下谁家父母不是这样?’随着我慢慢长大,见识了越来越多的家庭,才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珍贵。因为被爱着、被珍视着长大,所以即使在我最自我怀疑的时候,都没有完全给自己的生活打上叉,大概在我心里某个隐秘的角落确信,不管我变成什么样总有人在背后注视我、支持我吧。去年冬天蛰居在家里,向来懒于进厨房的妈妈每天下班都急匆匆地回家给我做饭,或快手小炒、或熬粥摊饼,全是家常的最普通的饭菜,但却暖胃暖心。她常说:‘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很少做饭,因为你回来了,我才有了动力。’我猜想这是妈妈独特的打气方式,这世上还有什么深情能赛过为你下厨呢?爸爸也越来越爱厨房了,他看过《向往的生活》,便向往起黄小厨,立志成为王小厨。周末不用人督促,就自己钻进厨房叮叮咣咣好一阵铺排,端出一些花里胡哨的菜,多是大鱼大肉,时不时会惹的我和妈妈的埋怨,他却依然乐此不疲。‘我们仨’的爱,其实就融在这生活的最细枝末节了。时至今日,被爱环绕的我走出一个又一个低谷,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长,这份来自家的深情或许是我未来平凡庸碌的一生里,最美丽的色彩。”看来,在女儿心中,“我们仨”是铁三角,都是彼此缺一不可的存在。

杨绛先生用心记录了《我们仨》的故事,那些温馨美好的往事支撑她走完了风烛残年,也温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女儿在异国他乡读《我们仨》排除孤独寂寞,我留守家中读《我们仨》思念牵挂。这本好书越过千山万水将我们一家三口紧紧联系在一起。

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我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只生了一个孩子,看似遗憾,却很幸运,因为三角形最具稳定性,构成了牢不可破的“我们仨”。我和先生永远是女儿最强有力的后盾与港湾,女儿永远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源泉和动力。愿我们仨平安喜乐!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