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故乡的人》是一个故乡的囚徒用文字和黑白影像祭奠着故乡,祭奠着故乡的人和物。他对于乡村生活的记忆是如此清晰而熟悉,对于乡愁的抒写是如此真切,那些精湛隽永的短文和一帧帧黑白画面,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
对乡愁的最初感知源自余光中的的那一首诗——《乡愁》,在那首诗里,乡愁是少年离家的想念和无助,是和爱人的苦涩分离,是和母亲的无奈死别,也是和故国家园的隔海相望、难以回归。
说是感知,可能夸大其词,当时尚且年幼,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哪来什么故乡可言呢?哪来的乡愁呢?
小时候跟母亲爬上山去自家的地里干农活,我们家的地在山峰的最顶端,每次去地里,都会迫切地站在地头,不断地向远方张望,在视线的尽头是隐隐绰绰的高楼大厦,心里满满的向往那个车水马龙的远方。小时候故乡是那个拼命想要逃离的地方。
人啊,总是觉得失去的才最珍贵。后来,终于有了机会,离开家乡,奔赴远方,异地求学时才开始怀念故乡的一草一木。
小时候,故乡是我们的家。长大后,我们却成了故乡的过客。
现在待在家里的时间愈加地少,每次回家都觉得故乡变了,再也找不到我们记忆里熟悉的那条清澈的小河,那口长满了青苔的老井,那条曲曲折折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那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那片秋天硕果累累的果园……
现在家门前的那条小河已经换了容颜,为了让河道干净一些,村里找了挖掘机铲除了河道里的水草,现在看起来干净了许多但是丝毫没有了往日的生气。
记得小时候那条小河,水路很宽,水十分的清澈,河边满是杂草。五六岁的时候在河边独自一个人玩,后山里下了大雨,但我们家附近天气依旧阴沉沉的,还没有雨滴,后山的洪水已经在不远处倾泻而来,而我却低头浑然不知,若不是在河边溜达的隔壁家叔叔发现了险情及时地从把我从河边抱了上来,或许……
所以说这条小河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因为它在我的生命里走过了一遭,而且它在曾经的某一刻和我的生命息息相关。
等长大了一点,它更是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离不开的游乐园。暑假夏日正午,刚放下碗筷,就赶紧偷偷地跑出家门,和小伙伴找小河稍微僻静的河段建设天然泳池。由于没有工具,只能用大石头堵截住上游流下来的水,造起来的泳池因此很浅,但是我们玩的不亦乐乎。那些年的夏天可没少挨骂,因为那时候小孩到河边游泳溺亡的事情常有发生,每次游泳回来被骂的半死。
我家屋后打我记事起就有一口老水井,一层一层的青石条从深不见底出堆砌上来,井壁上满是绿油油的青苔。打水的时候,用一根末端绑有铁钩的绳子挂在水桶上,把水桶缓缓地放下去晃荡几下,水桶就满了。有好几次,父亲打水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桶掉在了下面,父亲会踩着井壁上的小坑下去取水桶。我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有时候会和小伙伴拿着一个小瓶子,再绑上一段细绳子,趴在井边打水喝,若是大人瞧见,那是定驱赶不饶的,怕我们弄脏了井水。
前两年地下水位下降,老水井也随之被废弃了,为了避免小孩玩的时候掉进去,索性用泥土填埋了,那口老水井和我们的故事从此都被深埋在了地下。
我家河对岸,从前一片一片的果树,苹果、杏子、李子、西瓜等等,什么树长在哪,我们都一清二楚,每年不论谁家的果树肯定是我们最先偷偷给他们尝鲜的,那会儿因为这事可没少挨打,和小伙伴好几次偷的时候被果园的主人抓住,找家长肯定是少不了的。
有一次偷李子的时候,发现背后情势不对,果园主人已经从果园门口奔进来了,说时迟那时快,我一声大吼,喊小伙伴赶紧跑。果园被荆棘围的太严实,被赶着窜了一圈没找到缺口,怕被主人抓住挨打,豁出去了,找了一个荆棘能稍微少点的缺口狂奔而出,拖鞋被挂住了,算了来不及了,不要了,光着脚丫子在地里狂奔,还好果园主人比较胖,没从缺口挤出来。那时候自家的地里其实也种着各样的果树,但总觉得偷的人家的果子好吃,其实并不是我们有多馋或者果子有多好吃,只是在那个没有多少娱乐方式的年代,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娱自乐。毕竟是小孩子,也吃不了多少,果园主人有时候发现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我们去吃。
前两年一家林业公司买下了那片果园的土地,果树都被连根挖倒了。
就像作者为曾经老家有棵古树被树贩子连根盘走了而肝肠寸断一样,我也曾经为那片命运凄惨的果树心痛不堪。
当读到“一批批的大树进城了,农村千疮百孔。那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考上大学的树。和这些被削枝去杈的树的命运一样,我当年也是被时代的巨浪连根拔起,冲进了城市,待漂浮不动了,就在一个角落里扎下根来。”不禁为作者这样的感悟深深打动。
……
当我长大成人,原先的很多东西都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常常说物是人非,但是故乡于我们更多的是物非人非。
那些一起长大的伙伴都奔向了各自的天涯,曾经分别时泪水沾襟是那般不舍,原以为我们会一直联系,但是现在却杳无音信了,偶尔才从从父母口中得知他们的境况。
小时候的玩伴小缑,记得那时候每天他都来家里来叫我一起上学,大多时候我都没有准备好,我记得的最多的画面就是,我在院子边刷牙,他在旁边默默地瞅着我刷牙等我。每年到了冬天,寒风凌冽,早上去学校的路上冻的实在不行了,我们就去抓几把麦秆,放在路边点着,烤会儿火,暖热乎了再继续往学校赶。还有好多好多事儿…
前两年,他出事了,夏天镇上唱戏,他去看戏,喝了酒,看完戏回来的时候,电动车碰到了路边的墙上,没有抢救过来。当我父亲给我说完这件事,我恍惚了好一阵子。
多年的友人,有机会就多去见见吧。这一辈子有些机会真的不多,虽然还这么年轻,这样说可能有点悲观。但是近几年的身边发生了很多意外,让人揪心不已,才渐渐开始领悟这样的道理。刘同在《我在未来等你》一书中有一段话:有些人见不到只是一时,还有下次。可慢慢地,他才意识到,有些人一分开就是一辈子。最可惜的是,人们常常不知道,哪一次分别是最后一次相见。
乡愁属于那些离开故乡的人,离开故乡的时间越长,故乡的存在感就越强。
我愈发地感觉到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多地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故乡。
故乡也是一个双重枷锁,它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的地方。小时候,故乡是家。长大后,却成了故乡的过客。故乡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斗转星移,故乡已不再是那个儿时的那般景象,已经再也没有了儿时那样亲密的玩伴。故乡也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地方,因为我们从未忘记,因为故乡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一直都在,我们终是故乡的囚徒。
打破牢笼摆脱这种不自由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另一种是以更广阔的世界为故乡。
一直以来我都将儿时的乡村生活视为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那时候虽然贫穷,虽然物资匮乏,但是总是满心欢喜。穷乡僻壤的生活远离了浮华,接近生活的本质。人生是什么?说到底不过是一段有限的经历。从这方面说,我并不认为经历贫穷就一定比经历富裕更痛苦。
社会不断地向前迈步而行,每一代人向后张望都有每一代人的失落,追故乡的人”涉及的是一个时代的群像。人生常有的一种失落是,你原以为能够永恒的东西,在你的眼里慢慢被磨蚀,而你也从最初的无能为力变得无动于衷。没有永恒,只有存在。
所有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伤逝。
但是,追故乡是我一生的修炼,我希望在追故乡的过程中丰富并成就我自己。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