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计算机而强大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6日读后感评论84 阅读3215字

《因计算机而强大》是一本由[美]西摩·佩珀特(Seymour Paper)所写的书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此书给了我不少有益的东西。

(一):给了我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新启发

我在机缘巧合下买到了这本书,里面有着很多的教育思想,对出身平凡的我来说都非常惊艳,给了我很多启发。以前觉得自己所想的的教育理念挺先进、挺人文主义的,但是读过这本书后,我增加了对现在所学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理解。

一个是我在课堂中的发现,通过其中的教育方法,学生探索的热情能够被打开;一个是我以前没有听任何人说过的,就是计算机的试错能力,很多人很怕出错,不敢尝试,不敢探索,老师演示一步,他们就只是跟着来做,生怕某处会出现不一样的地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明白一点:生活,错了没什么好可怕的,要敢于尝试、敢于探索。计算机的任何东西都没那么可怕,计算机课更是如此,不要因为害怕而失去了对未知不明世界探索和尝试的好奇心。这本书的确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没想到这么多年前作者就已经有了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40年前的思想仍旧先进

此书中所包含的40年前的思想,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非常成功和先进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作者提出的改革性想法到现在也没有被广泛应用。至少在目前的中国,计算机仅仅是被用来教学的一种工具,而并非一种辅助孩子理解前进的力量。

此书全文阐述了很多关于计算机的想法,中心思想就是让编程变成一门让儿童在不断交流中自发学会的语言,并以此来激发儿童们学会如何思考、以及将思考的结果形式化表达出来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会将问题结构化分析,学会在纠错中不断改进,学会在得到结果正向反馈让自己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学会将所学所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让他们能爱上数学等理科专业,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公式定理中。

在读完本书后,如果让我再看一遍,我也许会从第八章看起,有个大概印象之后再回头看每一章节肯定会更清晰。尾声部分作者关于数学无意识的概论也非常精彩,让作为一个门外汉的我也领略了数学的美妙之处。可惜此版本的翻译实在让我难以理解,很多次一个句子看过去完全是一片混乱不能有直观的理解,只好回头再阅读个三两遍才逐渐明白作者的意思。这样的翻译让我几次想打退堂鼓,再看的话我认为我也会去找其他翻译版本看看,甚至去看原版。但愿有更加易于理解的版本诞生,也希望教育者们都能参考借鉴本书的思想。

(三):新旧世界的建筑材料

皮亚杰世界的建筑材料是自然的文化,无法突破人性和速度的桎梏。人性的毒瘤会让我们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人类的感官发展始终将思维绑定在“儿时具化长大才能抽象”的发展速度。而新世界的建筑材料(计算机)却可以打破这上千年的束缚。以下便是我个人对于这种“建筑材料”的看法:

一、新的建筑材料帮助突破人性桎梏,鼓励探索,比如提供更具象的激励;

二、新的建筑材料帮助打破速度的桎梏,且不说自带的模式(比如计算机语言模式)让使用者占了便利,光是将抽象思维前置到幼儿学习这条就足以让人振奋了!人类知识的边界受感官限制,就像一个圆,越外延越抽象,我们每一次艰难地突破外径都是一次抽象思维的升级,而宇宙的知识覆盖范围却远远超过我们这个圆,当我第一次理解这个知识点时,心情其实有点无奈的沮丧。人类寿命的延长、在前人智慧上积累前行,都有助于突破这个外径,但这些都需要等待时间。而现在,新人类幼儿可以提前理解抽象,距离目标又多了条路。

三、这新的建筑材料还带有进化性质,未来30年,指不定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有反对声认为会让我们的思维机械化,既然机械在进化,干嘛不让我们的思维一起坐上这辆进化工具呢?走地更远真的很让人激动。另如作者所说,思维机械化究竟是毒药还是解毒剂还不一定呢!

(四):计算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问题:“学数学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学不好数学?”许多朋友说,学会加减乘除,会算钱就行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数学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是数学——比如说微积分,到底有什么用呢?

《因计算机而强大——计算机如何改变我们的思考与学习》对此的回答是,学校教的数学确实没有用,这也是我们学不好数学的原因。学校版的数学反复让我们做题,画y=x平方的抛物线,求x趋近于无穷的微积分,解红黄蓝三色球的排列组合,但是这些题目远离我们的生活体验,其最终目的只不过是让我们足以应对每个学期末的测试,我们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

作为对比的例子是语言,儿童每天以惊人的速度学会新词汇,因为儿童每天都在使用语言。很多时候孩子对一个特定概念迟迟不能理解,仅仅是因为文化中关于这个概念的材料严重不足,不能把这个概念变成一个很简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作者认为,数学,特别是有关空间、运动和重复行为的数学,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也是非常适合孩子学习的。作者提出“可吸收数学”的几个原则:一是连续性原则,数学和我们已经建立的个人知识形成不间断的连续系统。二是力量原则,学习必须能够提供一种力量,用以完成以前不能完成、对个人而言意义重大的任务。三是文化共鸣原则,学习的内容不仅应该对孩子有意义,对成人也理应如此。对孩子真正有意义的,是我们自己也需要的东西。

学习数学如此,学习任何东西都是如此。一件事情,如果你能把它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中,它就会变得异常简单。如果不能,那它就比登天还难。此书中指的计算机不是硬件,而是一种语言,和我们日常对话的语言一样。我们通过计算机,告诉计算机中的虚拟小人如何在空间中运动,运动的轨迹所使用的就是数学。数学是语言,符合连续性原则。数学能指挥虚拟小人行动,符合力量原则。数学能描述空间运动,符合文化共鸣原则。

这样,计算机将形式思维具象化、个人化,从而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我们对计算机的理解通常是:一个程序遵循明确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精确而机械地运行。

这恰恰是计算机的力量所在。

首先,它是大声思考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写出来,相当于把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来,因此提供了一种非常具象的、实实在在的思考方式,我们据此可以有条理地思考解决问题。

其次,它培养结构性的思维。计算机语言鼓励简洁,不断重复的子操作可以简化为一个子模块,若干个子模块组合通往最终的结果。

再次,它改变了“对错”的理解。计算机语言是可复核的,如果结果出错了,不一定是所有的步骤都错了,只要找到bug就行了,对错不是非黑即白的,成功来自不断的试错。

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说,计算机不仅帮助我们学习,还帮助我们学习怎么学习。

(五):来自计算机的启示

讲了计算机能影响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思维方式等,以及可能能够吸引现在所谓文科倾向的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其中提到的计算机能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这点,感觉有些意思,可以了解一下,主要有两点吧。

因为我接收到的中高教育侧重于告诉你答案是什么,至于为什么出错,为什么要这样思考问题,这些可能提过但并不是重点。这样就导致了我现在回想起各种公式,都记不得了。就像计算机运行程序,哪儿有了问题,可能会不能运行。为什么不能运行,需要我们去思考,排查,再改进,才能正常运行。所以,知道了因,才能知道果,我那种不明不白地记答案,不能解决为什么不能运行的问题,我就运行不了程序,尽管最后有个success的答案。

此外,问题只有对错两种答案嘛?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否有绝对的正确,有绝对的错误,还是说这些都需要一个前提呢?……想不下去的时候就用多思无益来组织脑细胞的死亡。但书里提到(大约是这个意思),一个计算机程序的运行,不会出现正确还是错误。反而,你会遇到很多虫(bug),一个个解决掉就能运行程序了。“面对一个程序,我们要问的不是程序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能不能修复。”所以就计算机程序而言,对世间我有疑问的些许问题而言,或许考虑是对是对还是错,还不如考虑怎么去解决。(多思无益了,此处思路最重要,以后自己看的时候别又多想,把自己绕进去。)

以上就是我读过此书后的感悟。*(张国靖)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