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6日读后感评论61 阅读3357字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翻译蕴含知识考点多的重要句子。

2.思维发展与提升:能独自完成表格,准确概括故事情节,结合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塑造个性的写法。

3.审美与鉴赏:通过文字的积累,了解古代的文化、智慧。

4.文化传承与运用:补充对话留下的空白,仿照春秋笔法评点文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物。

教学重点:文本中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难点:

1.分析烛之武成功退师之因以及本文写作特色

2.辨证式学习,反思式理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个敢于为民请命的人——春秋时期的烛之武。今天一起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课前检测

(一)文史知识知多少——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初中曾经学习过《曹刿论战》,其中最为有名的文句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顾克之。”就出自这篇文章。《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朱彝尊《经文考》中,这样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故事的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课堂学习

(一)疏通词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记下难点疑点。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教师用PPT展示如下:

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为(wéi)晋军赐若不阙(quē)秦杞(qí)子逢(páng)孙不知(zhì)

2.学生齐声诵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停连,学生分小组讨论,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用四字短语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层(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层(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层(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层(第四段):秦晋退兵

3.指出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完成导学案)

4.积累18个虚词“而”,完成导学案。

5.翻译蕴含文言考点多的重点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翻译: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就是您越薄弱啊。

(二)赏析文本,归纳整理

1.赏析本文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2.合作学习: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3.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4.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伏笔与照应: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为后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做了一定铺垫。

(2)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之作简略交代,其它细枝末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五、拓展思维,学以致用

1.从“退”“礼”“利”中学习传统文化。

2.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尝试评价历史人物。

编写文段推荐:

或曰:“佚之狐诚伯乐也!”此言大谬。昔者秦晋围郑,郑其将亡。佚之狐举烛之武以说秦伯,秦师退,晋亦遂去。微烛之武,郑焉有不亡者哉?此所以许伯乐之称于佚之狐者也。然“伯乐”者,何如人也?觅贤无厌,荐贤犹不及,既荐则唯君用之。处身边鄙,常图君事,恐遗大才于乡野;居身庙堂,多思治国,唯愿避位以让贤。察佚之狐,实不足以当之也。

方秦晋联兵而至之时,佚之狐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言及“必退”,可知其于烛之武之才知之甚稔也,知之既久也。知之甚稔而知之既久,乃未尝一荐,俾之长居草野,几老死于户牖之下。若无秦晋围郑之事,彼烛之武者,焉能扬眉吐气、建功立业耶?观烛之武辞郑伯语,知其怨望久矣,知其欲仕也久矣。而直至秦思鄙远、晋欲肆封,乃得因以成名。呜呼,贤士之成功,如是其难也!由是观之,若佚之狐,实不足以当伯乐之称也。

3.请你以自己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为例,用春秋笔法仿写一段文字。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