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与写作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6日读后感评论80 阅读1721字

《我的阅读与写作》,题目就很吸引我,想迅速地钻进去,给自己的阅读与写作翻些偏方,也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找些良药。费话不多说,上药!

第一剂:学

作者提到阅读古典散文可以给他的创作带来气势,也不止一次提到韩愈在写文章前,总是习惯看一遍司马迁的文章,为的是借太史公的一口气。前人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阅读之源,也是我们的创作之本,只是茫茫书海,何处是源,何处是本?读完本书后,我觉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的教材。作者提到了“从古至今,内容形式都好,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文章,并排出了自己心中的十篇,这十篇几乎都在初高中的教材里,高中统编版教材收录的篇目就有《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与妻书》。不知道教材是在什么时候失去了魅力,一提到就是背诵,就是官方,就是死板,让学生弃之而另寻他书。那我们的首要之务该是带领学生精读教材,挖掘经典篇章的闪光点,探寻经典篇章的可学之处,让学生主动来寻“气”,主动来借“气”。

第二剂:誊

文笔好的学生从来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他们几乎有个共同的习惯:摘抄。班级有个作文常常做范文的女孩竟从语文期中考试卷中也能寻到值得摘录的内容,又一次刷新了我对摘抄的认识。作者对于数十年前在《人民日报》副刊上读到的文章也记忆犹新,《数理化通俗演义》更是裁剪粘贴自各类报刊杂志。发现可摘抄的美文,誊写在纸与墨间,如若能常翻看,便是自己的文采。

第三剂:背

作者谈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杨朔的许多篇章作者背过,秦牧和魏巍的许多千字长文也都背过,采访包里的《历代文选》背了多年,也背了多年。作者还提出了“广读精背”的方法,作者称之为笨方法,我反而认为越笨越实,“笨”方法才是“实”方法。文章所使用的语言决定着文章的档次好坏。想要提升文笔,无他,惟背耳。这里的“背”是建立在“学”和“誊”的基础上的,知道背什么,再下上一番苦功夫,写作定会有提升。另外,这里的“背”虽是笨功夫,却不是死背,是要背与思考相结合的,引用变化用,才是最终的提升。

第四剂:磨

书中有一篇题为《文章要当钻石磨》,提出要对文章如钻石般地打磨,而我们学生的写作却常常是练习完就万事大吉,优等生再听听老师的解析和点评,也就扔到无数卷海里了。殊不知文章还需百遍磨,帮自己的文章升格才是思考和提升的过程。磨思路、磨观点、磨语言,但切记,磨的终点不是繁复绮丽,而是简洁有力。如果一味地追求辞藻的堆砌,往往会失了议论的本色。作者也在文章中提到,古人好的作品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明白如话,但里面又有音乐,有画面,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

第五剂:真

在谈到读、写散文时,作者说“散文第一要‘真’,要有真情实感”,扩大到所有的体裁,他说“能感到作者想说话,说真话,读者就有新感觉、新启发”,而学生的考场作文最缺的就是“真”。难道考场作文自选立意,自选角度,就会“真”了?我也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考场作文的失真,不是因为话题受限,而是在学习生活中缺少输入,缺少思考。每天的两点一线,满满的数理化,不关心冷与暖,白云蓝天只是高高挂起,时事更是与他们无关,少得可怜的输入更是当作消息一听,不过脑,没思考。试着关心粮食和蔬菜,给每一片云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把地球的另一边也当作身边事去思考。有了真情,结构只要自然就好。“生活中许多人就这样求于形式,止于形式,因为这比内容要容易掌握。于是就本末倒置,就异化变味,生出许多有悖初衷的事。”

第六剂:高

这一剂“高”是站得高,作者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使命与担当。2019年全国Ⅱ卷的作文说:“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2020年全国Ⅱ卷的作文说:“‘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18岁的青年,肩上该有一份责任与担当,不是只有自己的好恶与喜怒,还有社会与家国,世界与未来,站得高,为文才会高。

药要一剂一剂地吃,书要一本一本地读,文要一篇一篇地写,只要琢磨,定会有收获。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