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很所有人都向往的东西,特别是待在监狱里的人。从他们进入高高的围墙那刻起,眼里就眺望着围墙外的花花世界。
然而这部作品的安迪却和其它人不同,他仿佛披上了一件自由的隐形外衣,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囚犯,在狱警和典狱长眼里,他不过是个高傲的杀人犯而已,只有安迪自己知道,他不会像那些老犯人一样,一直待到被社会淘汰才放回社会。
从进入监狱开始就在为离开准备着。安迪从一家大银行的副总裁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囚犯,当他走在入狱的人群中,一头棕色头发,长得白白净净,指甲剪得整整齐齐,看起来极其斯文,在入狱的当晚安迪并没有哭,而是坦然的接受了这一切,能够坦然的接受当下,才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安迪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做了他的狱友觉得比登天还难的事,就是安迪在进入监狱前,就把五百美元塞进肛门逃过了搜查,有了钱就在监狱里的“百事通”手里买到了鹤嘴锄,再用大型海报掩盖掉自己挖地道,用了无数个夜晚不断地凿墙壁,然后把沙子放进裤子在第二天运动的时候撒出来,就这样他重复了近十年。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就是他的信仰,记得又一次他与瑞德聊天,说起了自己的梦想,安迪希望有一天,重获自由,到墨西哥南部齐华坦尼荷小镇,开一座旅馆,迎着海风喝啤酒,呼吸自由空气,可这些在瑞德看来就像痴人说梦一般,一个终身监禁的人,根本不可能做的到。
然而,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飞翔的愿望从未熄灭过。就如安迪,不管现状如何,他内心始终有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安迪一直小心翼翼的守护着,坚定不移。最后真正救赎自己的,就是只有信念了,一个人不管能力多强,都要有足够强大信念支撑自己走下去。
而其它人进入那道门以后,虽然不情愿,可最后都适应了那里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不能离开那里。
其次就是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跟囚犯一样,每天准点上班,下班,然后就是回到宿舍钻研自己的小爱好,没有改变自己去适应两点一线的生活,再加上没有双休,天天上班偶尔逛下超市,跟他们放风是一种性质。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反正我是这样的。我以为努力工作等赚到钱换一个有双休,能朝九晚五工作的时候却发现我已经在这类工作岗位上定了型,再换到其它行业心里却生出一种恐惧。怕离开这行会交不起贷款,吃不起饭,直到睡到大街上。
安迪从1949年开始挖地道,1967年挖通,直到1975年才越狱逃跑。他利用18年的时间挖通这条地道,为什么不直接逃走了,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监狱取得的成功,他通过和典狱长报税,洗黑钱等等已经取得监狱高层的信任,在这里没有人能再欺负他,他还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图书馆,这里的所有人都尊重他。他开始喜欢上这里的生活。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驱赶他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这应该就是安迪给我们最大感悟吧!
我们的生活亦如是。当我们的工作和事业长期占有生活业余时间,是否有勇气跳出牢笼,去挑战新的人生。听过无数后悔入行的话,却极少见敢于转行的人。所有人都在埋怨命运的不公,却依旧顺从命运的安排,并没有去做任何改变。安迪.杜德兰: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
在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自律的重要性。老布鲁克斯在监狱里待了五十年,假释出狱后不是开心,而是激动地想划伤狱友来换取继续在监狱里生活。为什么?用摩根·弗里曼扮演的瑞德说,他是被体制化了。
什么是体制化?犯人刚进监狱时问:“我们什么时候吃饭?”狱警立刻狠狠给了一棍:“我叫你什么时候吃就吃,叫你拉你就拉,听明白没?你这个蠢货。”
在监狱里,犯人的吃喝拉撒都被安排地井井有条。“没有得到狱警的同意,犯人一滴也不敢尿出来。”所以,瑞德出狱后,上厕所都要先跟店长打报告。店长无奈地说:“你想上厕所可以直接上,不需要问我。”习惯被囚禁的人,潜意识里原来不渴望自由,反而害怕自由。自由是有代价的。那意味着没有人再给你把握方向盘,你必须通过自律来掌握方向。自律其实便意味着做自己的主人,通过掌控自己的人生,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
生活中,一些高中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可以可以头悬梁,锥刺股,但到了大学,有了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开始迷失,只能用煲剧、玩游戏来消磨打发时间。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奴隶制度被废除后,获得自由的奴隶无所适从,又主动回到奴隶主的庄园。
很多时候,不自律的人会把自律的人当做怪物:你每天这样压抑自己,很累吧?不熬夜、不喝酒、不吃垃圾食品,人生少了多少乐趣啊……
但自律的人交流这种被当做怪物的经验时都表示:“我们每天过饮食、睡眠规律的生活,按计划学习、运动、工作,并不感觉累,反而觉得很快乐。”
相反,不自律的人总觉得不快乐、丧、不自信,因为他们无法掌控自己却无能为力。这时候,他们便需要通过释放欲望的快感来缓解。但是,释放欲望本身就是不自律,又带来了新的颓丧感,需要新的不自律来填补,于是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摆脱生活中的体制化,做到自律来掌控自己,从而体验到精神上的自由和积极。
《肖申克的救赎》书的末尾安迪对瑞德说“希望是个好东西”,对于肖申克的人来说,能走出监狱就是他们的希望,而进入肖申克的人,开始都怀有希望,觉得自己有一天能出去,越到后来越习惯了这个地方,这种希望就没有了。希望确实是个美好的东西,我们每天都怀揣着希望活着,而现实总是给希望当头一棒,把你拉回办公椅里上班、下班、加班。正因为希望难以实现,更显得它的美好和珍贵。安迪用二十年的时间换来了自己的自由和海滩,你们的希望是什么,准备用多长时间来实现它呢?
最后我们有一个大大的讨论来了!!!
有人说这本书中瑞德是主角,因为从头到尾都是瑞德的独白,一直都是他在介绍情节,但是我们还是认为这部作品的主角是安迪,因为瑞德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在说安迪的如何如何以及安迪在狱中的各种故事。安迪刚来时瑞德觉得他是个弱不禁风的富家小子,错误的判断直接导致瑞德输掉了两包香烟,后来他才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乐观,坚毅,果敢,睿智,博学,永远不向黑恶势力低头妥协的人,安迪用自己光彩夺目的人格魅力博取了同样身处牢笼狱友们的认同和喜欢。即便十九年过去了,他的心中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自由的渴望,即便知道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已经脱节了,被监狱的制度“体制化”了,但是他丝毫不畏惧狱外已经进化了十九年的现代生活。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眼前的艰难与险阻,安迪仿佛像一盏明灯,点亮了狱友心中那条崎岖难行的道路,告诉他们心中永远要怀一丝希望,用自己乐观,永不服输的性格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他给这个冷l冰的监狱带来了知识,欢乐,与希望,以至于他越狱后。每当其他狱友谈起他时仍然津津乐道,交口称赞,所以根据这样的情节我们认为安迪才是这部作品的主角。
这部作品很讽刺监狱里的犯人都是很善良,很重感情的,有情有义而狱警都是披着羊皮的衣冠禽兽他们光鲜的外衣下竞是如此的腐败不堪,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
这部作品也教育到我们,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一些知识,因为安迪就是运用了自己在金融方面的知识才成功地接近了典狱长,最后逃出监狱。还有是麦克,也是利用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成功将大哥救出去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多读书,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时候就一下子印证出来了,才会有很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东西。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