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教育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6日读后感评论155 阅读2411字

2020年12月19日周六晚,朋友约我听清华校友壹佰壹讲坛第4期——解玺璋老师讲《梁启超的教育观》,解老师讲的是梁启超办学经历,但听众几乎都冲着梁启超培养了9个牛娃去的——子女教育才当前社会的焦点和痛点啊!解老师也只好分享了一些关于子女教育的内容。

解老师孩子小的时候,因为一次作文被叫家长。老师说,“您儿子写的是在龙潭湖摸鱼,这种故事,写得再好也只能是二类文,主题不行。”当时还是北京日报高级记者的解老师,也不敢多言语,回家问儿子怎么办,儿子说“这个谁不知道,编个有意义的故事,就能得高分。”于是儿子编了故事,卖冰棍儿的邻居奶奶生病了,小伙伴们推着冰棍箱帮奶奶把冰棍儿卖了出去,这个作文还在全区作文竞赛中获了奖,这一番操作下来,解老师目瞪口呆。

我听了一面感慨,一面倒还有些羡慕,这是一年不如一年吗,20年前孩子还可以编出这样接地气的故事,现在,孩子不会认识什么冰棍儿奶奶了,甚至连冰棍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吧。

要说万事万物都是互联的,孩子们不认识冰棍儿箱,一方面教育的“内卷”让他们的课余时间都贡献给了培训班,另一方面小商小贩越来越少,商超和互联网承包了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不是前几天大大还在鼓励互联网巨头要有更多追求,实现从0到1的突破,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么。

我不想去争论到底市场应该充分自由竞争,还是应该由政府加以引导,因为我说了也不算,但是今年我们都充分感受到了一个最火的词汇——“内卷”,这一切都由内卷串联起来。

到底什么是内卷啊,这个多灾多难的2020,一切都忽然卷了起来。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现在,我们说的内卷就是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个体付出越来越多的努力以获得竞争优势的做法。从个人层面来看,成功的唯一的策略就是比别人更努力。

企业会内卷,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创新,比拼的是谁家的快递小哥跑得更快,哪个员工加班更多;高校内卷,追求发文数量、影响因子、顶刊、引用等指标,于是产生了U.S.News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曲阜师大数学学科力压一众顶尖高校成全国第一的怪事。

至于中小学教育,那就更加明显了,衡水模式大有在全国普及开来的趋势,每年的高校招生就那么多,把每一秒钟都用到极致,每一个知识点了熟于心,是孩子考上大学的法宝。

我很赞赏刻苦学习的做法,但是我并不赞同把中学时间都用于备考上,那些时间和精力,如果用于自己真正擅长的该多好,如果你爱数学,你就除了高中数学之外继续学习微积分,如果你爱唱歌,你就组个乐队那也是人生的财富。然而现实是,这些不考,内卷人的时间就用来反反复复地演练到能考满分。2020年北京市中考,满分580,考到570以上的有1400多人,我勒个去,这活生生的剧场效应告诉我,既然蛋糕就这么大了,个人为了更高的分数几乎要被榨干所有的能量。

我朋友陈二的女儿大原在初中的时候就担任了学校电视台的台长,每周一期节目,从选题到编辑策划到拍摄和后期,一个人指挥50多个人的工作,井井有条,这是多有意义的活动,然而高考不考。大原后来还是投入了对高考有用的数学竞赛中,遗憾折戟。

进入大学后总会好点吧,结果我又天真了。陈二告诉我,大原进入同济大学后发现,大学生依然在沿用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了拼绩点,为了保研,起早贪黑刻苦攻读,不让一门课低于“优”,读研也像高考一样,成了内卷的必经之路。据说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硕士博士又要扩招,这真是饮鸩止渴的做法。

内卷的根本前提,是社会没有创新和突破,人们把精力浪费在重复性的低级劳动上,而这些低级的重复劳动又进一步扼杀了人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说高考,既然人多名额少,那你增加难度和灵活度来区分人才嘛,但是不,偏要用“大纲”来框住学习范围,在框框内学习可不是向“内”卷么?在这一点上美国大学的AP课程值得我们学习,让你光明正大地提前学习,而且是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兴趣提前学习。

二十年前,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用平常心养儿育女,孩子考大学还是大专还是中专都能接受,如今都必须冲刺自己能达到的最好的大学。不是做父母的变了,而是社会变了。个人在时代和社会面前都是一粒尘埃,自己做的一切都受制于政策的约束。一步错过就步步错过,我们不该谴责家长的焦虑,而是该质问政策的制定者,你们既然能决定千万人的命运,有没有惕厉自省,问自己是不是助长了庸碌、抹杀了创新?

作为个人,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是否一点办法没有呢,倒也未必那么悲惨。毕竟,除了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

刘瑜教授说,“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大家当然都是普通人,教授讲得很对;张桂梅校长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地刷题,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校长讲得也很对,孩子们没有退路,必须全力以赴。所以我们无需计较她俩谁更正确。

这只说明了,每个孩子的出身、背景和特质都是不同的。幸运的是,我们并不像张校长那样只能孤注一掷,我们多少还有一些选择的权利,是投入全部精力在内卷的高考中胜出呢,还是牺牲一些时间和进名校的概率,培养考试之外的能力呢?——因人而异,但必定是长短期结合,要应对当下的竞争,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毕竟那才是以后的生存能力所在。而当前的竞争可能对未来有帮助,也可能会造成伤害,所以一切都是权衡,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除非手里有牛娃。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在内卷化的时代,认清自己的孩子,尤为重要。

又想起官媒的评论,互联网企业不要只惦记白菜水果的流量。我们每个人奔跑在鸡娃这条路上,如果忘了看清远方,难免会把超越对手当成最终的目标,那样的话,在内卷的挤压下,最终我们的孩子可能也就只能是白菜水果。(陈子青)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