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6日读后感评论84 阅读1612字

这是一本有趣的哲学入门科普书,作者文笔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上篇是简明西方哲学史,下篇是讨论人生的意义,虽然结尾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却给读者留下了灵魂拷问:你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本书的开篇很吸引人,作者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作为开头,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随后,作者从哲学史的开端讲起,让读者从一段段有意思的历史故事中了解了哲学的发展史,也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哲学家。正是这群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们的胡思乱想、质疑一切的精神,开启了哲学这门学问。每一个哲学家和他的观点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对哲学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他们观点背后闪着的智慧光芒,我们见证着他们如何建立、推翻、重建哲学体系。

浏览这本书就犹如浏览了人类智慧发展的历程。在我的印象中,哲学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研究思维、规律的学说。还记得上学时学的各种理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等等,所谓的本我、自我、超我,物质与精神,然而当时只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只是书上的名词而已,而它们背后的意义也模糊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哲学与宗教的斗争、与科学的发展都密不可分。

古代先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柏拉图在雅典创建了柏拉图学院传播天文地理等各种知识,亚里士多德还是罗马帝国皇帝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的罗马帝国大多信奉犹太教,对基督教教徒进行迫害。但经过保罗、奥古斯丁等哲学家的努力,基督教因为拥有了哲学,强调上帝赋予人类自由意志、众生平等的教义受到了普遍的认可,直到君士坦丁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基督教终于成为了国教。然而,当君权大于一切、神学高于一切时,哲学家成为了异教徒。公元520年,长达900年历史的柏拉图学院被关闭,哲学家们为躲避杀戮一路逃到了叙利亚。公元830年,阿拉伯人建“智慧馆”,开启了“百年翻译运动”,希腊哲学又传播回到了西班牙。1260年,亚里士多德成为了教会学校的必修课,也被称为“经院哲学”。到了15、16世纪,教会垄断权威解释,排除异己,马丁路德带领哲学复兴,反抗宗教独裁,由罗马主导的天主教、路德主导的新教、还有东罗马的东正教,三方相互抗衡。而那时科学崛起,尤其是达尔文演化论的提出,更是严重打击基督教的权威性,消除了人类的神会性,解释了人类了天性。而之后,机械论、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相继提出,科学把宗教打趴下了。

从宗教到哲学到科学,人类一直在探索世界的奥义和生命的意义,试图掌握终极的真理。这条路遍布荆棘,甚至鲜血淋漓,但是也历练出了文明与智慧。我对作者解释的几个经典哲学思想印象深刻。比如“形而上学”,它的英文是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即研究那些高于物理学,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安德罗尼克把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叫物理学,“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叫做物理学之后。而它的中文翻译其实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超过我们感知的是“道”,道理、概念的意思,我们能感知的是“器”,指东西、物质。大道无形,就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如此形象生动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另一个就是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解释,“我思”与“我在”不是因果关系,是推理演绎关系。即从前者为真可推到后者为真,也就是说从“我思”为真,可推到出“我在”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我不在”了,在不在我们不知道。笛卡尔充分把解析几何、欧氏几何推理证明应用到了哲学上。他留下了名言:“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无一不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上帝掷骰子》一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世界的进步,哲学也一直在进阶。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是要实现自我价值还是相信人生其实没有任何目的呢?就留给各自思考吧。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