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将主宰多久》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6日读后感评论74 阅读3357字

《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作者是伊恩莫里斯。这本书是站在几千年发展上对比东西方社会的发展,量化对比东西方发展的原因和差异。

强烈安利这本书!本书有430页,60万字,引经据典、从古到今,看的挺虐,李录在其书中引用了一些它的观点。

本文从2个部分介绍该书,一是书中主要观点归纳和总结;二是对我的4点启发和思考。

一、书中主要观点

1、西方领先东方的几大观点流派

长期注定理论:物资因素(气候、地形、自然资源),无形的因素(文化、政治、宗教)。文化视角,代表性的观点:欧洲人自2500年以前,古希腊人创造了一种以理性、创新和自由为特征的独特文化。而东方人有自己的文化,可东方的传统是无序、保守和等级森严的,无法与西方思想匹敌。地形视角,代表性的观点:欧洲的半岛地形使得小王国有能力抵御潜在的征服者,因而偏好分散的政治权力;中国更为浑圆的海岸线使得中央集权而不是诸侯割据成为偏好。

短期偶然理论:代表性的观点(1):白银供应缩水引发了亚洲的政治危机;而欧洲由于缺少用于出口的白银,欧洲人开始实现工业机械化,以制造在亚洲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代表性的观点(2):工业革命是偶然事件、一些历史人物的遭遇也是偶然事件。代表性的观点(3):英国发明了蒸汽机后,恰好有足够的煤炭资源,以及快速实现机械化的工业。

马克思的观点:政治是确立西方主宰地位的真正因素。东方处于君主专制阶段,而西方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作者观点:西方缘何主宰世界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社会发展的问题,这里的社会发展是指社会达成目标的能力,即社会通过影响物理、经济、社会、智力等环境以达到相应目标。西方的主宰地位既不是几万年以前就注定的,也不是最近的偶然事件的结果。

作者的三个工具:生物学、社会学、地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能解释全球范围内的相似之处,而地理学则能解释区域差异。地理因素决定了在世界什么地方社会发展脚步最快,而社会发展又改变了地理的意义。换句话说:生物因素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因素显示了社会如何发展,地理因素决定了哪里的社会发展(或者倒退)得最快。

2、量化的维度

社会发展就是人们赖以衣食住宿的计算、物资、组织上和文化上的成就,人类以此繁衍后代,解释周围的世界,解决内部的纷争,以其他集体为代价拓展自己的势力,以及保卫自己应对其他集体拓展势力的尝试。

我们或许可以说,社会发展衡量一个集体达成某项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理论上是可以跨时间和地域来比较的。社会发展指数评估的四大维度:能量获取(火、风力、煤电等等);组织能力(城市化);信息处理;发动战争的能力。

3、时代发展的束缚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整个社会的发展指数是有天花板的,原因是:人类社会并没有在能量获取方面有革命性的进步,整个地球的文明处于分裂状态,各有各的世界,互相之间缺少交互。东西方国家普遍面临天启骑士的威胁,包括:移民、国家的灭亡、饥荒、疾病、气候变化等等。

可以简单的举一个例子,中国从秦朝到清朝,整个社会并没有大规模的变革,尽管在制铁、农业、科举制、国家权力分配、社会思潮、军队组织方式等存在变化,但都并非是革命性的变化。这一阶段处于和平、改革、矛盾、战争的来回反复,这时的社会发展指数存在天花板,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

4、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发现美洲之前的序言是文艺复兴,时间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产生了发明和开放式求知这样非传统的文化,是新思想的萌发。而文艺复兴是与发现美洲的探险处于同一时代,为什么西方社会比东方社会更早发现美洲呢?

答案是: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使得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容易到达美洲。此外,东方社会面临更多的是北方草原民族的进攻,而非海上的风险,而西北和中亚的区域对于东方社会的获取重要性较差,容易形成天朝上国、固步自封的状态。

西方国家发现美洲后,对于技术和科技的应用更为需要,比如天文知识、数学知识、航海知识、新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些是西方社会发展上升的结果,是一个整体的连锁反应。

5、工业革命及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解决了能源转化为动力的问题,迅速的应用在各个社会的行业,如纺织行业、造船行业,进而影响西方国家的商贸实力和对外拓展市场的需求,为此股份制公司、对外侵略战争和拓展新的殖民地也随之而生。除非东方率先独立地进行工业化,否则统领世界的就是西方。

工业革命的特殊之处是它迅速地大规模内促进了社会发展,粉碎了社会发展指数上限永远不可突破的神话。

6、社会发展的底层动力

社会发展的底层动力:莫里斯定理,整个历史的进程和变化是因为懒惰、贪婪和恐惧的人们(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获得更简单、更有益、更安全的生活而产生的。

在这过程中,人们渐渐推动了社会发展,比如农业的起源、城市和国家的产生、不同帝国的创立、工业革命。历史并不是一波接着一波发生,事实上历史是不断重复的,世界重视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适应,而历史就是人们不断适应世界变化的过程。即,社会发展的悖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削弱社会发展的因素。当悖论达到难以解决的程度,因此就会产生急剧的变革。

此外,文化和自由意志会加快或者延缓文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他们偏离了任何简单的理论。

二、4点思考

(1)如何领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于已经领先者,要持续关注可能引发技术变革的新技术或新趋势,对于未来有畏惧感和敏感性,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一个新技术后把自己翻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开放和互动的社会文化和创新氛围,持续引领创新本身,在思想上开放而且包容。

对于非领先者,最优的路径是寻找到目前最好的技术和方案,后发的学习和利用,进入到大的循环内,而不是在自己的落后体系里内循环。内循环的前提是技术迭代,而非闭关锁国;内外循环的前提是引领变化和变革,获取更高的优势和能力。

总之,无论是领先者和非领先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是三大关键要点。我D是真的厉害。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持续变革

东西方社会发展到现在是各大要素综合的大概率结果,即使历史重来,也可以会大概率发生的事情。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状态是当时社会能够提供的满意解,时代里的人很难突破时代的束缚和限制,正如我们可以说康乾之后,中国社会走向衰落,但是在当时身在其中的人们很难认同这个结果。

政治制度是和生产力匹配的一个维度,是一套社会的解决方案;过于强调政治制度,会忽略技术的重要性,给弱找理由,而弱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只有持续的变革,持续迭代,持续改进才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对于国家和社会是这样,对于投资也是,没有任何的研发投入、没有什么固定资产,试图持续领先是极其难的事情,也是大概率会失败的事情。

由于社会发展存在的特点,因素之间会互相影响,如何规避减少负向的影响就极为重要,正如银行面临集中兑付风险时,需要更多的流动性;社会出现异常情况下,也需要有一方去引导和改变。我们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每一次选择和改变,都是一份力量。

(3)新技术和驱动力

今年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陆奇的演讲提到的新技术,5-10年的趋势变革,以及对当下哪些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saas和数据化等等。

由于全球社会的关系密度强化,从区域创新到全球创新的地步,面临的环境超越了一域,而是全球。这是以往时代从没有出现的新情况。可以看看任正非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说要向先进学习,这也是真的企业家。

(4)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长期发展自信

按照作者提出的四大维度,能量获取;组织能力(城市化);信息处理;发动战争的能力。中国是整体上保持跟进,个别会领先的状态,正如在各个行业的国产替代的事实所表现的那样。

同理,由于能量获取、组织能力、信息处理的突破,新一代会持续超越老一代,除非人类社会的技术水平被“锁死”,未来是属于年轻人和新技术的,老地图适应不了新世界。

结语:

每一个时代都获得了它们所需要的思想。聪明、有知识的人们思考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并且如果他们面临类似的问题的话,他们就会用类似的方式解决,无论身处何时何地。

东西方社会得到了他们需要的思想。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