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成熟时期、总结时期和转折时期,也是近代社会的发端时期、探索时期和曲折时期。清朝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达到了农业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他和世界的距离却在一步步拉大,最终使封建君主专制走向了终结。在阅读了倪玉平教授的《清史》后,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清史》这本书讲解的是1616年努尔哈赤定都赫图阿拉,建立金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历史。努尔哈赤(清太祖)是满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运用联姻,盟誓或出兵统一女真各部,结束了各部混战分裂的局面。万历四十四年(1619年)正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史称“后金”,与明朝进行了激烈的争斗,他曾说过:“保天朝地界九百五十里,俺管事十三年,不敢犯边,非为不恭顺也。”之后率军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于宁远之战。同年8月11日,努尔哈赤崩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葬于沈阳清福陵。尊庙号为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清史稿》:“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可见努尔哈赤作为大清王朝的祭奠人与先驱者,他的贡献功不可没,可与元太祖成吉思汗并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代骄雄,只可惜有生之年并未战胜明朝,将大业肩负于其第八子皇太极身上。
皇太极(即清太宗),从小就参加打猎,练得勇力过人,步射骑射,矢不虚发,跟随父兄,迅速成长,很快变成一个能文能武的少年。沈阳实胜寺曾藏有他用过的一张弓,矢长四尺余,不仅一般人不敢问津,就是一个壮士也很难拉开,而皇太极当年运用自如。皇太极本人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行动稳健,举止端庄。他聪明伶俐,耳目所经,一听不忘,一见即识。他很爱看书学习,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中惟有他识字。当父兄长年累月忙于出征作战时,七岁的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里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有些事情不烦努尔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极就能干得很出色,与自己想的一样,因而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更是爱如“心肝”。皇太极从幼年就表现出如此杰出的才能,1626年承袭汉位后更是赢得萨尔浒之战,宁远,宁锦之战等多场战役。1635年,多尔衮等平定察哈尔,获得所谓“历代传国玉玺”。十月,统一族称为“满洲”。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盛京天坛祭天,然后“践天子位”,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大清王朝由此建立。
1643年,皇太极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即位,年号顺治,是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由于顺治帝即位是年仅六岁,尤其叔父多尔衮辅政。尽管年龄尚小,但顺治帝已显露出帝王之威严,在举行登位大典前,他出宫乘辇前往笃恭殿,乳母因其年幼欲登辇陪坐,他拒绝说“此非汝所宜乘”。多尔衮死后,14岁的顺治帝开始亲政。大力削除多尔衮残余势力,打击其亲信,加强皇权,使大权集于一身。他重用汉人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宽松和招抚政策以缓和矛盾,对各地出现的反抗斗争他不主张一概坚决镇压,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地位。并且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提升办事能力,严查贪污腐败,以正其风。但这样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最后却因感染天花而死,真是令人唏嘘。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年号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平定鳌拜,肃正朝纲,颁布《圣谕十六条》;成年后,平定三藩之乱,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但是康熙帝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但是总体来看,康熙帝奠定了“康乾盛世”的根基,为社会的生产发展,国家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千古一帝”。
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年号雍正。雍正帝登基伊始就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之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过之。”他深知国家背后的种种问题,积极推行改革,兴利除弊,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他也设立了军机处,加强皇权,并且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此举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中国走向世界发展。
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在中年之后,乾隆帝好大喜功,六下江南,耗用国家财力物力,宠信和珅,贪污腐化盛行。并且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拉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可以说乾隆帝的执政功过各占一半。
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年号嘉庆。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但其对内政的整顿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清王朝的衰败。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此时西方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时代的潮流已远远将中国抛于身后,而这也是深受儒家教义,皇族礼制,封建思想熏染的嘉庆帝所难以想到的。
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年号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旻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此时西方工业革命已基本接入尾声,而清朝仍然只是一农业大国,远远落后于世界。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八年旻宁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也已在酝酿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机。
纵观清王朝这200多年的历史,以康乾盛世为界,可见是一由盛转衰的过程。而衰落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即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多个方面。总的来说,还是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最终被天下发展的浪潮所击溃,走向了灭亡。(边京奥)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