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锋》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6日读后感评论104 阅读2069字

跟《月亮和六便士》一样,阅读毛姆的《刀锋》,重点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惊叹书中人物的生命力。“生命力”,这个东西听上去玄妙,但能真实投射出来,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意志,生命的抗争,生命的汹涌澎湃……在尘世不可知的命运和因果律令下,个体生命,无论男女,是否具备独立不移的人格,是否具备主体坚信而不是“主体间坚信”,是决定其生命力最重要的考察考核指标。

主体坚信——主体“间”坚信,一字之差,判定社会人的万千命运。

阅读毛姆,通过这位“英国有史以来最会讲故事的作家”,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作家的适当旁白,一个人自然被引导到思考何谓自由,何谓家庭,何谓工作和生活。由此进而关注存在的意义、生命的解放、生命力的释放。在这一探索之中,古老的道德训令、经典的伦常秩序便会经受严厉的拷问,通过自我追问(比如阅读、培训、思考、灵修、持戒、修行等)和外在力量加压(比如工作调整、升迁得失、婚姻变故、社会动荡、收入升降等),这个阅读者就能逐步获得独立思想和自由人格。如果恰好这种获得建立在熟读经典、接受过古典人文训练基础之上,那么,毋庸置疑,便会迅速掌握“主体坚信”,即作为天地之间独一无二的生命本身,无需外求就能做主自身命运、设计自身命运走向的能力和资格。而继续在“主体间坚信”的那部分人,依然依靠外部力量的加持,依仗他人咀嚼过的人生原理指导和设计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件有巨大差异的事情。所以,阅读之后,接下来的进一步求索,主动唤起灵性和神性的笼罩赋能,同样需要经典阅读训练,只不过,下一阶段的学习,更多体现为独立、反思、质疑、辩证,以及和时代、和欲望、和命运的和解。

毛姆对我们的另一个帮助,大多数时候隐而不显,但非常有意思。

从十七、十八、十九世纪以来,文艺复兴、理性启蒙、宗教改革带来巨大深刻的社会革命,在欧洲,唤醒每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再审查、更尊重和反思生命与社会的强弱链接度,成了人文工作的主要任务。

理解今天的欧美,路径不在于书店里、网站上林林总总已经熟透了差不多炒陈饭的那些人类学学说、革命主义、政治硬球,不必耗神费力去阅读那些通过二传手转过来的见闻和评判。我的经验(见仁见智)正径之一是阅读西方本身在历史转折点上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笔下的浮世绘。不管是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镀金时代之后的狄根斯、欧亨利、马克吐温、雨果、巴尔扎克,还是加速动荡转型时期的茨威格、纪德、加缪、卡夫卡、米勒、罗曼罗兰、奥尼尔、毛姆,他们在讲述人物命运时,都会自觉不自觉代入深沉的追问,回应时代交给他们解答的问题。我们仔细阅读,用心体会,不放过他们的“私货贩卖”,便会瞥见他们这些天才反复追问的,正是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和命运对抗中展示的那种巨大悲剧性格、洪荒之力。这种欧洲人的悲剧性格和洪荒之力,若没有四、五世纪期间小亚细亚带来的唯灵基督教加持管教,便会以享乐放纵、掠夺抢劫、欺骗屠杀、见利忘义、重利轻义、寡廉鲜耻为基本生活社会法则。那么,在西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人这只猢狲,被基督神掌压在五行山下被约束被管教长达千年,所积蓄的能量如何宣泄,如何找到出口而释放?不管有没有牛顿笛卡尔,有没有卢梭伏尔泰,换一个契机,孙猴子不可遏制的那种野蛮精神总是会、必然会借机爆发。

两次世界大战,新冠疫情失控,都是必然。

制约这种兽性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已经破碎走下神坛的教会吗?来自瓦特们焦耳们的科学进步吗?来自万国博览会和迪士尼乐园吗?来自弗莱明的青霉素和巴斯德的细菌学说吗?来自政治、军事、资本相互妥协的均势平衡吗?这个问题,困扰他们,同样也困扰饱受欧洲凌辱践踏的东方诸国诸民族。

托尔斯泰心力交瘁之后找到的是贵族和农奴根据福音的和解,罗曼罗兰找到的希望是社会主义,惠特曼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产生信心的是劳动、是美国梦,雨果找到的是产业工人的崛起,巴尔扎克找到的是蒙田式的乡村生活的卷土重来,茨威格在经历无数的质疑和陈述后选择了无解的一死了之。

《刀锋》,跟毛姆的其他作品一样,时时处处都在歌颂自由、歌颂力量、歌颂男女之间最深层的灵魂呼应。肉体的愉悦、年龄的合拍,家世的宏达、财富的积累、文凭的高低、职业的贵贱,审美的同步,地域和种族的藩篱,都不重要,只认一点,这个人是否自由,是否具有行使自己自由意志的意愿和能力,以及是否行使这种权力意志行善。

毛姆,坐享光荣革命之后数百年的英伦资本主义福利,强化弥尔顿、乔叟、拜伦支系人文传统,从莎士比亚路线另辟蹊径,找到了天竺的梵学与瑜伽,看到在梵高和高更的创作背后正在兴起的新型艺术反映的高维灵性。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一年,来自东孟加拉的泰戈尔,以《吉檀迦利》获得二十世纪第一年开始启动的诺贝尔文学奖,欧州为之一震,齐天大圣们的走投无路和末世情结可见一斑。

谁是正解不重要,这种孤独而痛苦的探索很重要。

塔希提、里维埃拉、戛纳、普罗旺斯、马赛、伦敦、巴黎……不重要,重要的是光影中经停过这里的人们,他们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共业和无明。

这也正是《刀锋》主人公拉里的原型——维特根斯坦——带给世界的意义。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