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德育论著精要》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6日读后感评论206 阅读4091字

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在守护学校抗击疫情的那段“漫长”的岁月里,我热爱上了一本书——《鲁洁德育论著精要》(以下简称《精要》)。近一年来,它陪伴我走过了阴晴圆缺,经历了喜怒哀乐,不曾分离。这是一本让我一读想读,常读常新,常令我感动的好书。

《精要》是在鲁洁先生(以下简称“先生”)的后学弟子、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指导下,由其门生夏剑和侯彩颖博士根据先生的14部代表性教材、著作,以及82篇论文、先生与弟子的对话精选编著而成。“没有功利的目的,只是因为热爱。”这是先生在卸任20年之久的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德专委”)主任委员职务时说的。一本薄薄的《精要》,浓缩了先生一生所爱,一生治学,一生为师,一生为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是把自己完整地嫁给了中国道德教育的人。自有“应试教育”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已然成为教育的沉疴。迄今为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教育人深知其原因复杂且盘根错节,非一人之力,非口诛笔伐,非短期内所能根除。于是,愿一生扎根德育研究的人,便寥若晨星了。然,先生却常在很多场合引用《浮士德》里的诗句表明其心志:“我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先生的决然选择,以及对舍我其谁的学术担当,固然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豪迈,也有些悲壮,但她的选择却是死心塌地的,所爱无怨无悔,所行一往无前。

先生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生人,见证并经历了中华民族摆脱外辱、争取独立、奋发自强的苦难历程。“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之梦,深深根植于先生这一代学人身上,矢志不渝。

学术就是自己的生命,学术之外无其他。2001年,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之托,毅然挑起了研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重担。先生接受弟子冯建军教授采访时说:“面对我们国家思想品德课的现状,一种不受学生欢迎,甚至被否定的现实,我们这些所谓的德育理论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觉得自己既然搞了德育这一行,对于当今中小学德育课的现状,就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指手画脚,去抱怨,去批评。再说,德育课程是一个新事物,本身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古稀之年,我愿意再接受一次挑战,反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结束自己的学术生涯,也不后悔。”这就是先生,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学术挚爱一生且只为学术而活的人。

2012年11月鲁洁教授在南京龙潭小学参加《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写试讲活动。

先生立足中国大地,是道德教育人学思想的建构者。从《精要》以及先生的其它文章中不难看出,先生一直把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坚持教育的人本性。

借助马克思所说的“有生命的个体人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先生提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于是她进一步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世界历史的人,这是一个关乎人的全新的观念,即培养具有共在型独立人格的人。共在型独立人格,就是自身的独立存在、与他人的共生。共生性是一种新的人的结合关系,它既内含着独特性、多样性的个体价值,同样也显示当代人在价值上的普遍相关性。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恐怖问题、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突发问题、世界霸凌问题等的有效解决,培养具有解决世界问题的共在型人格的人,是世界各国教育新的使命。

教育的基点是现实的人,教育的存在根据和基本使命是使人成为人,道德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一个更有意义的人。因此,在教育价值判断中,教育人要自觉地站在人的立场上用人自身生成发展的价值尺度去衡量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才能对教育做出正确的判断。“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先生在《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一文中指出:“道德所关注的是怎样使人活得更像一个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幸福,它所涉及的是整体生活的善。道德教育在于生活的意义,为人的生活提供终极关怀和安身立命的精神。”我曾在学校名师工作室成立大会上做了题为《此生,愿我们拥有意义》的演讲,我说:“在这里,我们为了意义而聚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因为有意义而守望相助。”在学校里,校长要引导师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还生命以丰盛,赋予生命以价值与意义,这是我们教育人应坚守的一种自觉追求与实践。

先生是生活德育理论与课程的建设者。先生认为,动物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存”,只有人才有“生活”,生活是人之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离开了生活就不存在人了。人不仅在生活中意识到自己是人,更为主要的是人只能在各自生活的建构中生成为人。于是,先生指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问题是,建构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引导建构?

先生以深邃的思考给出了答案。她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去建构一种更好的生活,更全面、丰富的生活,更具人性的生活,是使人得以更好生成和发展的生活。因此,生活论意义上的教育引导是以人性的充分发展为根本指向、终极追求的。如何引导建构美好生活,先生给出的路径是: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道德学习要从关注现实的生活开始,是基于生活事实的生活意义的关注。在生活的关注中,人要投入的是整体的生命,敞开的是自己整个的精神世界。诚然,道德教育不仅要引导人通过关注而使人“在”生活之中,它的更进一步的任务在于引导人对生活进行“反思”。反思使人得以“超越”于现存的生活,并生发出建构更好生活的愿望和指向。对生活的关注和反思的目的在于生活的改变—改善。“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生活”,通过感性的活动、实际的行动去改变现实境遇、现实的关系,从而建构一种新的生活。

“回归生活”,这是先生给出的我国小学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回归生活”的德育理论意蕴是,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课程是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以“回归生活”为理论指导研制的课程标准、开发的教材,强调了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从此,品德思想课不再那么空幻,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不再与学生有“隔离感”。

从德育课程构建到德育实践,生活是一条贯穿其始终的主线,德育应在生活中,应通过生活,应为了生活。校园应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每一个在场的人应该有意义地生活着。

先生是其自身学术思想的践行者、捍卫者。“鲁洁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先生的弟子们常如是说。上个世纪90年代,针对物质主义时代顽症的批判,先生写了一篇《道德教育:一种超越》,提出了“超越是德育之本质”。每个人面对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可能的世界。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它把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对它做出善恶的评价,并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先生以人的超越性的存在审视自己,为了未来可能的自己而努力在当下,让当下的每一天特别有未来感。

引导人实现自我超越,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新世纪之初,先生在《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一文中提出:“自我超越是人之本性。”其内涵是生活意义的超越。“我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这是人之为人常常自我追问的人生命题,先生在自我追问与回答中,对道德教育超越性的意识更加强烈,认识也更加自觉。人是在不断地寻求一种更加有意义的生活。“我可能是什么”“我要到哪里去”,先生以自身的力量,去捍卫这样的信念:教育不仅要让人看到现实的“我”,更重要的是使人有一个对自我的期待,一个可能的“我”,引导人走出现实,走向可能,实现自我的超越。先生曾在一次告别会上深情地说:“在一个喧嚣的世界上,参加这样的团体是很幸运的。在每次会议上都会得到一种推动、鼓励。在道德教育事业的艰难跋涉中,这是很美好的事情。”先生是人学思想的倡导者、践行者,她以人学思想解读教育,认识世界,尊重同事,热爱他挚爱的学生。

2020年9月20日,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走向有魅力的德育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高层论坛上,先生因年事已高,以视频的方式作了9分钟的主题发言。结尾时,先生动情地说:“在这13年(研究团队)生活间,我曾两次癌症手术,感谢老天爷总算让我挺过来了。这几年中,几位老朋友都离我而去,我自己的人生也已经接近终点。我想,当我走到彼岸时,也许我见不到马克思,但我只想见到老朋友时,我想向他们汇报,在我比他们多活的几年间,我还在为我们共同的梦——振兴中国教育的梦而工作着,努力着。”先生一辈子都在坚持她的教育心志,一辈子都在为可能的我而努力着,一辈子都在为中国教育梦而孜孜以求。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布鲁姆给老师施特劳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当中了解他的人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心灵的力量,一种生命和谐与坚毅,一种罕见的人性品质的混合,这一切构成了道德德性与智慧德性的和谐表达。”

先生,如斯人也。

先生薪火永流传。先生桃李天下,得意门生众多,这些后学弟子大多已是高校道德教育研究的扛鼎人才。《精要》附录一,选编了20多位门生18篇《后学弟子谈鲁洁教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的文章。如,戚万学、朱小蔓、檀传宝、冯建军、杜时忠、项贤明等德育研究领域的大咖。每一篇文章,饱含了后学弟子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宣示了他们追随先生之衷心如初。

戚万学在《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研究》一文中写道:“所谓有气象的学术研究,首先应该是一种有生命的研究……我觉得有两种东西在鲁洁先生的学术生命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是对于生命的热爱,一是对真理的追求。有气象的学术研究,也是一种有境界的研究。鲁洁先生文章朴而直,简而雅,正如其人……有气象的学术研究,更是一种有正气的研究……先生一直以知识分子的担当在教育的公共领域践履精神生命的操守。”先生之气象,成就其生命之丰盈,其学术之正气,其为人之坦荡。

对先生之评价,对其学术思想之把握,正如其弟子高德胜在《“只是因为热爱”——略记鲁洁先生对德育课程改革的贡献》一文中所言:“以自己的眼界,无法深窥先生的境界。”

我们与先生的距离,还很远很远。“

教育需要高深的学问、渊博的知识,教育更需要对人的生命真切的关怀,无穷的挚爱!”先生常这样告诫自己。

我辈,当如先生也。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