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看完了名著《包法利夫人》。不愧是经典,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详略、冲突的安排、环境、心理、语言的描写等等,都是超级精致,简直让人爱不释手。阅读经典的体验是非常享受且愉悦的,但合上书本,内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深深的遗憾、巨大的同情。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女子爱玛因为债务危机和爱情绝望而服毒自杀的悲剧故事。她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还害死了爱她的丈夫包法利,也害年幼的女儿沦为孤儿、童工。虽然故事背景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法国小镇,但在各类诱惑更加无处不在的当下商业社会里,这个故事更具有警示教育意义,值得每个家庭、每个人反观和深思。
虽然作者在整部小说里,表述始终非常客观冷静,没有一处对包法利夫人流露出嘲笑或者讽刺的口吻,相反,能够体会到作者更多的是对她的同情和对社会的鞭笞。但我作为一名女性,特别是作为一名母亲,直觉里的第一感受还是为她和她的家人悲哀,哀其太虚荣,哀其不珍惜,哀其太天真。
深思悲剧的根源,我认为,除了社会环境、人性之恶等外部因素推波助澜,女主自身和她的家庭应该承担重要责任。
不切实际的家庭教育,是女主悲剧的起源。少女爱玛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都是乡村里的普通农民,靠种植过日子。而且父亲偏偏还是个虽然比较精明、喜欢耍点花枪、但并不善种植和管理、也不高兴操劳、生活又不节省的人,衣食住,样样讲究,所以她的家,外表看起来拥有殷实的田庄,实际却佘了不少的开支未还。这就是她的原生家庭。爱玛个性里虚荣、幻想的基因,应该就起源于她的父亲。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父亲却并不培养、激发女儿对田野的热爱和对劳动的敬畏,相反,精明的父亲,想到是送女儿到城里接受更好的修道院教育,让长相标致的女儿,更有才情、更有视野、更有教养,将来就有机会跃升到更好的上流社会。没有想到的是,十三岁的爱玛刚进修道院时,还很用功,但慢慢地因为生活安逸,循规蹈矩而厌烦,最终发展至被修士们感到失望,被院长认为违反院规,而无法待下去。父亲只好接她回来。面对一场不切实际的、失败的教育,父亲选择了原谅。看到女儿在家帮他打理家务,他打心里觉得女儿才情很高,不适合稼穑。如此看来,古今中外,原生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一生该有多么重要的牵引力量啊!
不恰当的大量阅读,是女主悲剧的推手。被送到城里修道院的爱玛,有机会进行了大量阅读。除了宗教教义她背得滚瓜烂熟外,她私下里悄悄地只对那些浪漫主义文学和宏大的历史题材感兴趣。她向往着书中的英雄、骑士、贵妇,她幻想着自己成为历史上充满传奇的出名或不幸女子,她渴望着书里描述的豪华舞会、华丽衣服、月下小艇、林中夜莺.....,她更期盼着书里展现的热烈刺激的爱情,为此她厌倦现实里平淡的生活,她讨厌田野里的宁静,她瞧不起身边的小市民。一切的一切,都有这不恰当的阅读播下的不良种子。一个人的十四五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型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她的成长史。虽然有宗教教义的灌输,但不谙人世且家庭娇养而任性的年轻女孩,怎么经得住这软绵绵的、与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浪漫主义作品和历史题材的价值观侵袭呢?爱玛最终走向现实的反面,梦想破灭、人生幻灭,实在是一个必然。如此看来,给孩子童年和青年时期什么样的阅读,真是一件值得慎重选择的大事啊!
追求爱情的热烈刺激,是女主悲剧的罪魁祸首。年轻的少女如果读了很多浪漫而美好的爱情故事,只是增添一些心灵深处的幻想,只要价值观正确,并不它当做生活里的参照,更不拿来做生活的实验,也许影响不会危险,更不会致命。可令人遗憾、令人悲哀的是,爱玛却偏偏相信这一切都值得想方设法地,在现实生活里去寻求。她天真地幻想着:书里的热烈爱情,在生活里是什么样子呢?于是她始终用实验的心态,用自己的生活去验证。她以为和包法利结婚,可以品尝爱情。结果第二天,她就感到了失望。尽管后面,她也尝试着去用心地爱,可是老实本分、爱她爱得全心全意的丈夫,在她的眼里,在她的心里,既不潇洒,也不懂文学,更不解风情。她决定利用一切机会另寻刺激的爱情。她有个奇怪的逻辑:活过的一部分既然坏,没有活过的一部分,当然会好多了。按照这个思路,她把偶然被邀请参加侯爵家里的舞会,当做生活里的一件大事来对待,她精心打扮,表现优雅,终于第一次活生生地见识了上流社会里的舞会,也收到不小的赞许和羡慕。她看了那些舞会上身材不如她、长相不如她、气质不如她的公爵夫人、侯爵夫人后,自信心和不服气增添了不少,也更巴望着获得轰轰烈烈的爱情。
她一共和两个情人,经历了三次爱情。
第一次是和年轻且穷的文书赖昂。赖昂长得帅,而且读了很多书,对小说、戏剧、舞蹈都有很好的见解,他们在一起总能找到共鸣。在赖昂眼里,她是如此的高贵而不可攀,简直就是巴黎女子,哪里像是小镇的医生太太。这时的包法利夫人是还有顾虑的,她心里想着这还不是她幻想的暴风骤雨的爱情。她试图表面上去改变自己,关心家务,疼爱女儿,善待老公,严管用人,还上教堂。人人都夸她是节省、礼貌、仁慈的太太。无奈压抑后,内心的欲念、愤怒和怨恨更加强烈,她脾气大增。赖昂面对没有结果的爱情,只好远走巴黎。第一段爱情就此终止,爱玛心中后悔不迭,怅惘不已。感情上强迫自己付出了这么大的牺牲,那么生活就可以看开一些。她开始用物质来填补感情空虚,也试着学意大利文,看哲学和历史,然而看不下去,身体也虚起来。
第二次爱情就在这时出现。对方是一个十足的渣男——有钱乡绅罗道耳弗。他看上了医生太太的美丽外表,他摆明心思,要想方设法去勾引她,玩弄她,同时也计算着最后如何甩掉她,不留麻烦。可怜的包法利夫人呀,失去过一次触手可得的爱情,对于这种教科书式的爱情进攻毫无抵抗之力,单纯、天真、追求刺激的她,根本没有想过去识别这是不是真爱。她用尽全部身心去爱,还经常花钱买他开心;她爱得不管不顾,竟然请求和情人私奔另寻美好。最后,换来的却是渣男早就设计好的不辞而别,只留了一封谎言连篇的信。她失恋了,病得很重很重。包法利带她去看戏散心。没有想到的是,在看戏的过程中,与情人赖昂又不期而遇。
第三次爱情再次爆发。她渴望爱情刺激的心又开始苏醒。这一次,她爱得更加勇敢,为了和情人约会,她欺骗可怜的丈夫,撒谎去学弹钢琴。在享受着地下的疯狂爱情时,因为欲望的膨胀,因为债务的重压,她变得越来越神经质,越来越霸道,她希望彻底控制、占有赖昂。一直为她着迷的赖昂也觉得情妇行为乖张,注重享乐,心里盘算着就此分手也不错。她本人也似乎又再次体会到了婚姻似的平淡无奇。而这时,债务的灾难也开始露出了不可收拾的面目。
自始至终,爱玛是追寻爱情且忠于爱情的人。在最后被债务重压,去找公证人借款,当看到虚伪的公证人乘机调戏她时,她愤怒拒绝,扭身就走,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屈辱。
丈夫卑微且无能的痴爱,是女主悲剧的加速器。包法利也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教育的受害者。父亲游手好闲靠太太的财产过日子,年纪大了抱怨成性,家里全靠母亲支撑。母亲非常惯他,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她重视孩子的教育,还把他送到城里接受教育。可是天性温和的男孩,在城里就像一个异类,被同学嘲笑,虽然读书很用功,可是永远接近中等,母亲期待的医学,他听得头昏脑胀,最终医学考试资格失败。但是包办的母亲一点都不责怪,马上想办法,替他打理,搞到了医学题目,让他高分录取,还给谋划了当医生行医的地盘,又做主为他娶了一个长相很丑但听说有固定不菲收入的寡妇。只可惜寡妇很快就死了,财产也是假的。这一切的一切,包法利都全然地接纳着,这也证明了他既个性唯诺又无医术实力,更无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如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包法利,自从娶了爱玛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人生多么不如意,而如今呢,标致的女子就是他全部宇宙,他责备自己爱她爱得不够,想着法子让妻子高兴。总之,因为婚姻,他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且从不怀疑,而爱玛则在婚姻里根本找不到她想要的爱情。
一个从小对母亲的安排从不说不的男人,对妻子特别是如此痴爱的妻子,怎么可能说半个不字呢?强势的母亲也奈何不了他的宠妻。对于妻子的各种嫌弃言语,包法利从来不放在心里,只是以为自己爱得不够,至于她的内心,他从来不去猜测。当发现妻子婚后在最初居住的地方越来越乖戾任性,实则是对生活平淡而无聊抱怨时,他心里想的是,妻子可能水土不服,需要换一个地方行医,哪怕自己在这个地方行医四年,刚站稳脚跟,他也顾不得了。当妻子第一次追寻爱情失败,陷入抑郁时,包法利急得大哭,寻求母亲的帮助。老太太一针见血:这都是因为她整天没事干,脑子净胡思乱想的缘故。包法利回答道:可是他也很忙呀!可怜的人呀,对于妻子的异样可谓没有半点察觉,都是全然的信任。当妻子经常消费、添置物品时,他知道家里紧张,可从来不反对,只是在心里想着,我到哪里去弄钱呢?当妻子第二爱情失败,又陷入忧郁时,包法利陪着身边整整43天,放弃外去行医,家也无心打理,治疗加上日常开支大得惊人。面对无良商人上门对妻子购物的欠款反复催收,他为了不影响其身体复元,只得签下了第一张高利贷的半年借据。同时,也因为家里的境况实在太差,一向老实的他竟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又另借了1000法郎的高利贷。为了想法激起太太的生气与活力,他听信了别人的建议,不顾家庭困境,带她去看戏散心。为了缓解太太的郁闷,他还鼓励她去学钢琴。总之,“他生怕自己分心外务,好像他的思想全部属于这个女人,不往她身上想,等于偷她什么东西似的。”
可惜的是,这样百依百顺的包法利,只会更让爱玛对他厌弃、不屑,从而加速她追寻爱情刺激的热望,加速她追寻物质刺激的疯狂。如果在这并不短暂的过程里,包法利稍微去察觉,有些阻拦,有些劝解,不逃避,不纵容,不任其自然,结局也断不会如此凄惨。
超出财力的物质消费,是女主悲剧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爱玛骨子里渴望着上流社会浪漫高雅的生活,所以,她在追寻爱情刺激的同时,特别是追寻而不得的时候,物质的欲望开始占据她的头脑。这也给了不良商人可乘之机。在他的极力蛊惑下,她开始用记账的方法订购她想要或不太需要的东西,慢慢地,越来越大方,越来越阔气,越来越不理性。她自身很少打理家务,还几次陷入了相思成疾的境地,家里全靠着没有名气、没有医术实力的丈夫艰难支撑,即使有好胜却爱子的婆婆偶尔的一点资助,终究无法为继。为了掩盖困境,她变得撒谎成性。用谎言骗得丈夫的财产权力代理人身份,打着丈夫的名义去收诊疗费,瞒着丈夫低价处理房产,但获得的款项款,在无良商人的唆使下,并未清还欠款,而是拿来更加肆无忌惮地挥霍,享受。从最开始的180法郎购物借据开始,到包法利的借贷1070法郎,到后来反复续期,又反复购物记账,息滚息,到底欠了多少,利息多少,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爱玛算也算不过来,包法利更不清楚。最后被不良的商人、道貌岸然的公证人等串通一气,以8000法郎的巨额欠款,告上法庭,限定24小时还清,否则就扣押家具与衣物。这时,可怜的包法利还蒙在鼓里。
包法利夫人请求宽限,没有用,只好到处去借钱。她能想到的人,她都借了,所有的银行家,公证人,还有情人赖昂,一分钱也借不到。最后她想到的人是情人罗道耳弗,可是得到的答复也是“没有钱”。对人性、对爱情、对人生彻底绝望的包法利夫人,毅然决然地服毒自杀。
痴爱的夫人死了,但深重的债务却没有完。家里该卖的东西都卖了,唯有妻子房间里的东西舍不得动。可无论包法利怎么省吃俭用,账单似乎永远都还不清。可怜人又恰在无意之中,看到了妻子与两个情人的来往书信,他才知道了隐隐约约但从未往不好方向想的真相。懦弱老实的他依然选择了原谅。面对妻子的情人罗道耳弗,他平静地说:我不生气,还说出了平生里最伟大的一句话:错的是命。7天后,就抛下了年幼的女儿撒手人寰。
经典的力量就在于能够激发人的沉思。读罢这部小说,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停下。小说故事虽然老套、极端、不平常,但它的现实意义却是那么显而易见。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跨越更好的阶层,或者保住现有的状况,如今多少个家长不是像包法利母亲和爱玛父亲那样,包办娇惯孩子的同时,却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异想天开地给予孩子最好的贵族教育、精英教育?
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小说、热剧、综艺、游戏等各类鱼目混杂的作品,水泄不通地围绕在孩子的周围,又有谁能有把握,确保孩子不受负面价值观的侵袭?
在这个物质前所未有丰富,越来越不相信爱情,恐婚、不婚人群愈成趋势的新时代,所有的成年人,特别是年轻人该如何脚踏实地、勇敢面对,有原则地去追寻更好的爱情与婚姻?
铺天盖地的消费宣传、带货直播、打折优惠,应有尽有且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生活消费、借贷平台一条龙服务,给人带来超级享受的同时,怎么又能确保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有一颗理性的心与一双智慧的眼呢?
每一个问题都是如此现实且重大,每个现代人都要好好地想清楚,弄明白,力争往对的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至于人性里的恶,社会里的坏,古今中外,都不能避免,我们抱怨没有用,我们也改变不了。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