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100种可能》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7日读后感评论124 阅读1735字

“遇见你是我一生的幸运,教育的本质是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是《教育的100种可能》封皮上的一句话,还附有本书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小时候及现在的照片。由此可以看出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更是对学生长久的关爱。

也正是这样的封皮设计,深深地吸引了我,迫不及待想看看李老师是如何爱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及和学生之间发生了什么关于爱的故事……

其实,整本书看下来,李老师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绚丽的文采,也没有过多的修饰,但也恰恰证明李老师本人的质朴,以及他与学生之间真诚的情感。让我从书中仿佛看电影一般,一幕幕播放李老师与学生们真实、美好的故事,并从中感受到爱的力量。

文中的主人公,无论是深受李老师“偏爱”的乐于助人的、有耐心的西医骨科专家王红川,还是因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又因李老师及同学们的爱唤醒勇气成为深受乘客欢迎的公交车司机伍建;无论是稚嫩童声宛如小女生的荣建,还是成长为保持纯真、善良与正直的教授荣建;无论是只教了一学期的文静的陈铮,还是为中美教育架桥梁、抗击疫情“打全场”的陈铮;无论是称为运动健将的张春银,还是作为乡村教师的默默守望者的张春银;无论是从顽童到博士的李嘉文,还是从乡村走向世界的周慧;无论是“逆着风雨,迎着阳光,长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的潘防奕,还是以李老师的口头禅:“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为教育目标培养女儿的彭艳阳……都无不在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李老师对他们“正直、善良、勤奋”这六个字的爱的教育内涵。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主人公之一就是伍建,讲述伍建的故事题目是这样的:伍建,是未来班的童话,也是爱的传奇。他生长在极其贫困的农村家庭,按他的话说,一天到晚吃不饱,在12岁以前,他已经学会了很多现在成年人还做不来的事情。从懂事起,伍建就开始操心家里的事情,再加上父亲去世,更是过得苦不堪言。懂事的伍建并没有抱怨,而是想辍学,挣钱养活母亲和自己。当同学们和李老师得知伍建的情况后,竟瞒着伍建捐款,为他买了闹钟、热水瓶等生活用品,甚至徒步走几十里路到伍建家里做思想工作。小小的伍建被老师和同学深深地感动着。

不以家庭条件区分对待学生,用自身的爱感染着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教会学生正直、善良、勤奋,这是伍建一生的财富,也是李老师爱的教育。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教育不是无所不能的,不要把什么都归功于或归罪于教育;但教育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指不定老师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就会嵌入学生的人格。

其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母亲的眼光回望教育的彭艳阳。初中时代她是同学们敬佩的学生,是同学们口中从未遇到过的好班长,长大后,她是在走向国际化教育和文化的母亲。因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被国内军事化管理而丧失自由成长的机会,她毫不犹豫把孩子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希望女儿通过教育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她自身也经常对女儿说:“孩子,你去做吧,不试怎么知道?”也正是彭艳阳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机会自己学习成长的理念,使她的女儿善良、阳光、独立、坚强、博学……

同作为母亲的我,读完彭艳阳的故事,深受启发。之前我一直犹豫让女儿在哪里上学,因为我家在新郑,我们小区的对面就是学校,有幼儿园,有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再不远就是一中高校,都是基础设施很不错的新的校园,并配有优秀的教师,毫无疑问,在家里上学,既方便又省心。然而我的工作在郑东新区,虽然幼儿园、小学、初中仅一墙之隔,但孩子来这里上学,首先考虑的就是住房问题,那样全家人都要出动,不光经济上有压力,一家人都要在不停的奔波中度过,所以一直没有个定论。

读完彭艳阳的故事,看到了她对女儿教育的坚持,为了女儿的成长,在美国与中国之间不停的奔波,最终以自身的爱和陪伴,让自己的孩子成长的如此优秀。那我这又算什么困难呢?因此,我决定让孩子在我的身边接受教育,不就是解决住房问题,来回奔波吗?只要能陪在孩子身边,与她一起成长,就值得。

也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我们要善良地对待他人,也要机智地对待生活。善良,并非意味着愚昧;正直,并非意味着鲁莽,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合上这本书,李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爱的故事历历在目,当年的学生都已长大成人,真的是春风化雨,桃李芬芳,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果实,也是每一个怀抱理想的教师的教育追求。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