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持续学习的步伐,构成了教师的人生。在《教师花传书》一书中,佐藤先生多次提到“课堂事件”这一教师学习的基本载体。他认为,所谓“课堂事件,即课堂中有意义的事实,是在教师的活动、儿童的活动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网中产生的,因此,要在这些复杂的关系网中去认识这些事实。”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从这些复杂的关系网中去认识课堂中那些有意义的事实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基于“我”“你”“他”三种视角,从自己的、学生的以及其他教师的课堂事件中去看到和学习。
一、我:第一种视角,从自己的课堂事件中看到和学习
教师成长的契机是以课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扩大的,教师的成长是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反省达成的。
佐藤先生认为,让教师从自己的教学改进中得到成长,是最为有效的专业发展道路。这种改进不是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优点”或“缺点”进行“扬长避短”,而是要仔细观察自身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课堂事件,并对课堂事件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反思。
以我最近执教的《从<演员请就位>“三看”市场》一课为例。这节课创设了几个问题情境,其中学生对“演员们为什么会有市场评级”这一问题兴趣浓厚,讨论度最高,答案也最多样;而对另一个问题“流量明星与实力演员在票房上的数据对比说明了什么”则所言不多。这种“踊跃发言”与“无话可说”的强烈对比,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疑问:为什么学生对同一议学情境下的两个问题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是设问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呢?需要改进吗?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前,我把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进行了细微的改动——“流量明星与实力演员的票房数据对比说明了市场配置资源有何优点?”与此前“无话可说”的场景相比,当我向第二个班的学生抛出这个问题时,学生终于“有话可说”。结合两次课堂事件的差异,我明白了差异不在于学生,而是我向学生抛出的问题与现阶段我们学校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差距,教师需要细化设问来缩短这些距离,帮助学生进阶更高思维。
善于发现和学习自己课堂中的细小事实或事件,并从这些课堂事件中感受“惊喜”、享受探究和解决疑难,这时“经验”与“理论”的结合就能生成“智慧”,那么“我的”课堂就会开出更美丽的“花”。
二、你:第二种视角,从学生的课堂事件中看到和学习
“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儿童的声音与言语是教师促进协同学习的基础。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看似偶然,但同时也是必然。每一个发言都如同隐性的网络一样具有内在的关联,只有认识到其中的关系与关联,才能充分了解课堂中交流的状态。这些关系与关联包括: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教材或资料)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其他学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在《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和政府三种不同的角色,共同探讨民营企业成功经营的对策。在学生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我”,教师是“你”,学生是发言者,教师是倾听者。学生在发言中展示自己的知识习得及应用情况,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发言中观察和把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的课堂事件中反思自己前期的教学实践,同时为后续教学实践的展开进行预设和思考。
“倾听”是教师工作的开始、教学实践的起点,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时,去接受他们的言语,同时给予适当“留白”和回应,那么学生的思考就会在与教师的有机互动中走向深入,学生的学习也会开出更别样的“花”。
三、他:第三种视角,从他人的课堂事件中看到和学习
教师要成为教育专家、成长为善于学习的人,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观察时就要从“评价”视角转化为“反思”视角。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己从“评价者”转化为“反思者”?佐藤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示例:教学观察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虚怀若谷地去倾听。倾听他人课堂中学生的发言,倾听其他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为学生发言创设的情境或搭建的支架,倾听作为第三种视角的自己如何以“他”的身份回应这些课堂事件。
在《小口罩里的大市场》这节课中,我第一次真正尝试从“反思”的视角去“观察”其他老师的课堂事件。这节课以“疫情”期间口罩的供需问题为切入口,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优点和缺陷。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其中有一个“瞻前顾后”作用的问题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这个问题是:假如你是口罩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你将如何带领企业摆脱国内口罩需求饱和的窘境?在观察学生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同时将自己置于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去思考:如果我是高一学生,我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期待学生会有什么回答?学生的回答如果与最初的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结果出入较大我又该如何作为?在课堂观察的同时思考这些问题,能让自己的疑问在当场得到一个解答,这,于观察视角的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看到“他人”的课堂事件,前提是作为观察者的教师要像学生一样,对课堂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感到惊奇;也要像教师一样,倾听每一句话语,发现每一个课堂事件,发现新鲜事物,经历不一样的新奇之“旅”。唯有如此,才能从“他人”的课堂中看到更多样的“花”。(詹茹冰)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