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范文2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17日读后感评论67 阅读2311字

读完《边城》,已是凌晨四点。车窗外的夜很深,即便这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刻,但我仍在远方,隐约看见了一丝黎明前的曙光。

1931年的中国,硝烟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黑暗,像乌云一般压在每个人的头顶,让人看不见前路,找不到方向。百姓苟且为生,军阀嗜血贪婪,人人独善其身。所谓的仁义礼信、忠孝悌节、人性真善美,犹如破败的屋塔,在一个个雷雨之夜,轰然崩塌。那时的中国文学,多以言辞犀利的抨击、寓意深刻的讥讽、忧心忡忡的哀叹为主,譬如鲁迅的《呐喊》、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每每读来,总让人有种喘不上气的凝重。

唯独《边城》是个例外。

沈从文描绘的这个湘西小城,让人倍感遥远,又那么与尘世格格不入,却又令人心旷神怡,充满向往。在动辄百万字的文学界中,《边城》四万字的篇幅似乎过于“羸弱”,小说里的人物、情节也似乎简单得有点“轻率”: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翠翠和祖父,还有一条黄狗相依为命。一次偶然的机会,情窦初开的翠翠爱上了城里船总的二儿子——英俊的傩送。同样对翠翠情有独钟的大佬天保却让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变得扑朔起来,最终也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就是这样极简至朴的一部小说,却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评选中,《边城》位列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我认为沈从文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诗画家。他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把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以及人物的细腻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边城》里,沈从文以质朴的文字,浓厚的乡土气息,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这幅画,充满了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洋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给人以极致的美的感受。“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如果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带有一些假设、虚拟和模糊,让人无从追寻,那么沈从文描绘的这个湘西“边城”,则是一个更加真实的存在。它就像存在你记忆深处的某些画面,被作者一一还原,以无限遐想的方式,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你心生同感、惊叹不已。

《边城》的美,美在它的实在,文中的每一条河、每一条路、每一座城,甚至是每一棵树都有它们的名字乃至入微的描述,你轻易就可以在你的故乡,或者你曾经走过的地方,找到与它们一一对应的存在,让你感觉那样熟悉、触手可及;《边城》的美,美在它的清澈,边城的世界是那样质朴而又清新,宁静而又和谐,在这里,仍保留着最淳朴的习俗和最古老的民风,他们与世无争、甘于寂寞;《边城》的美,更美在它的脱俗,小说中的人物闪烁着人性的率真、勤劳和虔诚,他们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所污染”的善良人,这样的一个世界,与30年代的中国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你不得不怀疑战火是否曾在中华大地燃烧。

我认为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个诗画家,还是一个人性哲学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老船夫的慈祥、勤劳、朴实、憨厚,“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翠翠的单纯、善良、活泼、腼腆,“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船总的正直、慷慨、大方、明理,“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大佬二佬的豪放、豁达、聪明、能干,“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做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他们都好到极处,倘若有瑕疵,也只反过来证明他们作为常人的完美。乃至于“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沈从文极力描写、讴歌的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以及人性的纯真,恰恰是当时中国社会最缺失的。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为了奢靡享受,为了一己私利,这些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品德早已丢失殆尽、不见踪影。传统美德受到破坏,整个社会充斥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中国文坛的大部分人都在斥责、讽刺,甚至是唾骂。但沈从文却另辟蹊径,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民风之纯朴,人性之美丽。这样的《边城》,让人读来感觉清风拂面、久旱逢雨,莫不舒服。

沈从文以湘西的这个“边城”为缩影,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通过描写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阐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墨客的独特人性哲学:从正面的角度,以轻松的文风,重塑民族的品德和人格,引发读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人性思考,隐含自己对现实生活中道德沦丧、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这样的人性哲学,更让人沉思,更让人反省,更让人共鸣。只是这样一种极致的美,往往也是最脆弱的:浑厚的大佬为了成全二佬,最终下船“淹坏”了;而二佬也因为内心的愧疚远走他方,遥无归期;郁郁而终的老船夫终究没能替翠翠完成终身大事,“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只留下孤身一人的翠翠;就连渡船也冲走了,屋后的白塔也坍倒了。在小说的最后,沈从文选择把他一手勾画的完美世界全部推倒,不留片瓦。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边城”过于荒唐和缥缈。“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的结尾,给人无限遐想,也给人无限期盼。

列车已经穿过隧道,前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就在草原的天际,朝霞旖旎,红日呼之欲出。一夜无眠的我反而精神抖擞,因为我知道,最美的日出就在眼前。

合上书,我长长地伸了一个懒腰。这一夜与人性真善美的旅行,让人多么地惬意与舒适!醉美也不过,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