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读书》到《教书这么好的事》,冷玉斌校长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温和、沉静而又不失力量,正如他本人一样。他的名字似乎每次出现都与读书相关,世间的一切纷扰与喧嚣似乎都与他无关。他的书就犹如一位阅历丰富的智者,一旦与他有幸相遇,于片刻的交谈中,便可为你指明方向。延着他的指尖,放眼望去,有一条路,甚是明亮——阅读之路。
一、阅读,重新塑造自我。
“这一年,又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读书的意义,它不在于读了多少,不在于读得多块,也不是增长知识,不是享受闲情逸致,而是遇到这些书,读过这些书,人生从此开始不同,从此开启了新的梦想与未来。”——《教书这么好的事》
阅读,本就是朝向内心去一次次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打开一本书,沉浸于其中,超越自我的周身限制,穿越物理空间投身书籍空间,当心灵与书中的智慧相会,当心跳与书中的脉息相通,那一刻,个人再也不是原先的那个自己。他的眼界更加的开阔,他的思想越发的丰盈,他的人生随着阅读的阶段性推进而不断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循序而又渐进着,阅读不断,前进不止。
正如苏联流亡美国的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所言:“一本书就是穿越生存空间的一种运输方式,以翻页的速度前进,它存在的重要目的不是要我们了解我们的起源,而是要我们了解人类能够做到的一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生命其实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冒险的、荒诞的、离奇的、平实的……抽离其中,我们的生命无形中也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因为阅读的过程绝不会仅仅是看到了,新鲜思维的融入让我们的想象力生长得越发得锋利,随着时间的累积,终究会冲破原有的桎梏,帮助个体去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二、阅读,照亮学生未来。
“我想,为了能给学生很多东西,我们同样应该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的献出来,做一个守望者,做一个领路者,做一个推动者,让儿童阅读焕发德育的神采,让自己的学科实践成为好的德育课程,成为孩子们所遇到的最好的精神命运。”——《教书这么好的事》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做一位“点灯人”,一位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的最珍贵的服务之一就是将其从一本书带往另一本书,打开孩子的阅读大门,即在照亮他们的未来。
这话看似虚渺,却是属实。纵观班上的孩子,凡是课外阅读量大的,知识面相较于其他孩子都更广,思维也更为活跃,综合素质通常都更高。相反,缺少课外阅读的孩子,视野偏窄,综合素质偏低,即便一时的学习成绩并不差,可往往也会高分低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的习惯即在为他们的一生打底子。一本本书,犹如一盏盏灯,照亮了孩子前行之路。
三、阅读,点燃语文教育。
“身为教师,我们的任务绝不只是着眼于未来,更多的恐怕还是要着眼于学生和我们的当下”。——《教书这么好的事》
当互联网冲刷着阅读思维方式,当浮躁、低俗的思潮充斥于社会,当人生步调快节奏前行,于是,我们近乎忘了生命本该有的那份专属个人的沉静,沉下心读书似乎变成了奢侈。然而,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最不可缺失的便是那份心境,学养、人格素养,从何而来,阅读,尤为重要。
身处职业评级、各项检查大环境的老师们有太多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无一不冲刷着有限的个人精力。可生活仍需继续,留有一份属于自我的清醒,保持一点个人与社会的距离其实可以让人实现与职场的暂时远离,在自己的那一片阅读天地里,读书养性,你就是你,你只是你。当教师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阅读者,对教育这件事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有力的靠近,因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是需要真正的阅读者去培养的,毕竟,“教育之道无他,爱和榜样而已。”教育家福禄贝尔如是说。
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教学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考试,很大程度上还要看课外,最基本的内容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追溯至古代,更是如此,古人学语文是从蒙学开始,《千字文》、《大学》、《中庸》等,学习过程以读书为主,先生很少讲解,讲究的是一种浸润的过程,追求的是一种多角度熏陶,读着读着,认识了文字、积累了语感,学会了写作。
当然,现代的教育内容远比古代要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单靠大量的读显然不合适,然而,就语文而言,阅读仍是一把极其重要的拐杖,单靠“概论式学习”和题海战术是无法真正唤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有了阅读的支撑,语文教育之路才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正如新课标所言:“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形成了,再进一步才能谈得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才有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立足之地。阅读,老师阅读,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阅读,是为点燃语文教育之正道!
教书这么好的事,读书这么好的事,走在阅读的路上,一路花香……(朱薇)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