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散文集,这本书是汪先生从零星的小事为主线,用朴实无华、简单的文字叙写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一个凡人眼中看到的花花鸟鸟,一草一木,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出游的所见所闻。全书分为五辑:“一果一蔬”“季节的供养”“四方游记”“联大师友”“从容而安”。这五个系列有着各自的特点,而我最喜欢联大师友的自由自在。
“联大师友”这一辑主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介绍了西南联大的师长和同学们以苦为乐的生活轶事以及自由的学风。在这本书中,汪先生介绍到:抗日战争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学府临时组建了西南联大。当时的教学、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就是在恶劣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培养了无数杰出的英才。那种情况下,怎么会有这样的教学成果呢,联大的一位教授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自由”。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西南联大的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造就了一段中国教育史的传奇。
先生形象的介绍到:在西南联大有一个民主墙,在这个墙上师友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法。教授都有自己的授课方式,同学可以自由选择老师。许多教授对学生的鉴别标准也特别自由:“不怕新,不怕怪,而且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作者在上皮名举先生《西洋通史》上交了一份马其顿地图作业时,甚至得到了“阁下之地图美学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的这样评语,但也能过关。闻一多先生的课甚至没有作业,只用交一份读书报告就可以得到学分。全然不像当前很多学校以分数定好坏的单一标准。读到这些,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我是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但我认为教书仅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不管什么专业的老师,我们在传授知识本身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教给学生一种学者的志向、学术的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或许是这个时代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这个科技和经济都飞速发展的现在,我们老师和大多数家长都在死死盯着学生的成绩、分数,都在想着自己的孩子未来考入名校,有一个好的前途,所以,很多的教育都是制定好了一些制度和规则,要求孩子们去完成。我想,还是应该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给他们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个性发展的可能。我们不仅要打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更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制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到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在养成好的习惯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优秀品质。好老师的课堂不是表现自己,而是让学生从中获益并成长。用我们的宽容、理解、善良和爱去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淡淡的,绵绵的,暖暖的。汪先生用一颗少年的童心一直关心和注视着这个世界,观察着大自然的草草木木,在他的眼里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人间草木,正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这是先生一直带着一颗从容的心在生活。
每逢绵绵细雨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汪先生,他对昆明的雨的描写让我始终难以忘怀。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那物、那景、那人、那情,让人沉醉其中。汪先生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他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用心地体验”和“有心地记忆”让我感受到了生活如此美好。
汪先生对人间草木是深爱。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到这本书,就仿佛看到一位智者,教我们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他用简单充满童趣的文字描写生活:关于梨,你见过火把梨么?而且骑马赶路的人买梨给马吃;煤块里竟然也可以长出芋头;豆芽竟然是豆子点在田埂上,而且石头下面的豆芽居然可以把石头顶起来;而山丹丹是记得自己的年龄的,它长一年,就多开一朵花;而以前的人夏天吃西瓜是以绳络悬之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吃下去连眼睛都是凉的,小时候玩过蜻蜓么?还是只是限于捕捉?汪先生小时候是把狗尾巴花的草茎插入蜻蜓屁股,让蜻蜓带着狗尾巴花飞……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句子是煽情的,却不由得叫人感动。这些文字没有一个语句在刻意地给人打鸡血,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受到温馨地鼓励。我想,我们现在的学生也要尽可能的多接触大自然。根据当地特色,带领他们走进一些种植园,去体会一草一木的温情,去亲自体验生活的乐趣。
汪先生带给我们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总能从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美,努力发掘并表现出来,就像他自己说的“美,多少是要包含一点偶然的。”而这些美之中,是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的是温暖,就如同他这个人一般,一个“人间送小温”的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汪先生做到了。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我想汪先生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一草一木自有它的秘密与乐趣,读完这本书,我想跟生活握握手,好好的去体会一下它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把这些最朴实的感受带给我的学生们,也让他们爱上生活!(项春燕)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