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9日读后感评论44 阅读1628字

作者1924年出生于辽宁,1947年到台湾做助教,1949年父亲齐世英从重庆撤离到台湾,从此在台湾扎根发展。她的人生被历史切成两段,前半段在战火纷飞的祖国大陆东北、南京、武汉、重庆多地漂流,后半段在台湾安稳度日,老师、公务员、译者,将台湾文学推广到世界。因为父亲是国民党的官员,所以即使生活在战争的年代,她依然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在武大师从朱光潜、吴宓等大家,为她一生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用她个人一生求学、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为线索,以一个出生辽宁,跟着父亲流亡,后迁居台湾的国民党官员子女角度讲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据说简体版是删减了国共时期的历史观点,作者本人说不影响全书的完整性和著书的意义,可以体谅和同意。书的前三分一讲她在大陆的生活,那是日本侵华战争背景下,血与火的日子。印象深刻的是逃离南京的情节。战火烧到南京,她和刚生产三天的母亲,还有年幼的妹妹,在父亲的安排下逃离南京,书中描述了那个时期挤火车、挤船拼了命逃亡的人,从火车顶挤落的人没有人能伸出手拉一把,挤满人的船仍然不停有人跳上去,桥断了,更多人落水,凄厉的叫喊声,人命如草芥,很快,南京大屠杀来了,留下来那些人失去了活下去的机会。齐邦媛18个月的妹妹在他们逃到汉口后也因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在她眼前死去。我想象不到当时拖家带口的普通人,逃难时是怎样的绝望,而留下来被日本人屠杀的百姓,又该是怎样的绝望。还有一个细节,齐邦媛听盖家小伙伴说他爸爸的头不知道为什么挂在城门上。和平来之不易,感恩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先烈。

书的后三分二是讲她在台湾的生活,相较于大陆的境况,她说是“稳定真实的六十年”,专注于她的学术和家庭生活。对于隔岸的我来说,不像前半部分那么有共鸣了。她也像千万个职业女性一样,平衡家庭和工作,在得与失之间寻觅。

而书中一直让我感怀的是她和张大飞的感情。说是爱情,其实两个人从确认关系到最后张大飞闪婚、牺牲,两人也就见了一面,多数时候是通过书信往来,但这爱在战争的残酷和张大飞为国捐躯的牺牲中升华了,齐邦媛在书中描述他们的关系时做了技术处理,让人感觉他们从未确认关系,但作者字里行间浓烈的感情,和带着朝圣般的虔诚回忆起他,以及多处细节表明,他们应该是在1943年4月张大飞在校门口跟她表白后确认关系了。张大飞死后,齐邦媛回忆她想转学时,张大飞说“你对我的实际生活,知道的愈少愈好,对我‘光荣’的实质情况愈模糊愈好”,初读时,看不懂。多年后才全然了解,善良如他,要退回去扮演当年保护者兄长角色虽迟了一些,却阻挡她陷入困境,实际上仍是保护了她。齐邦媛隐晦地用了“退回”,说明当时的关系是不止兄妹般的。我后来在网上搜张大飞的资料,看到知乎一篇分析他们俩的文章,贴出很多详细的论据。

张大飞,东北人,空军飞虎队队员,驾驶战机与日本空军遭遇,为掩护战友,中弹身亡,壮烈殉国,年仅26岁。张大飞的父亲是辽宁警察局局长,因为帮助抗日工作者,被日本人在广场烧死,两代英烈。张大飞因为无家可归,常到齐邦媛家中,和齐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两人在情窦初开的年龄里互生情愫,一个是为国征战的空军,一个是生长在良好家庭的妙龄少女,有一次吃完饭两人单独外出散步,一个聊学校的事,一个聊部队的,齐邦媛说“未有一语触及内心”。后来他在重庆换机,到她学校门口找她,当时下着大雨,他让战友停车但不熄火等他,就为了见她一面。见面后张大飞把她拉进雨衣里,搂着她片刻,她说听见他的心跳如鼓声。此后就是书信诉衷肠。在给齐邦媛哥哥的遗书里说,张大飞说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齐邦媛在他死后迟迟走不出情绪困扰,说“你怎么会像神迹般显现挚爱,又突然消失了呢?”字里行间浓烈的感情,和带着朝圣般的虔诚回忆起他。书后半部分写到去台后遇到未来的丈夫以及后面的家庭生活,再也没有前面这些深刻炽热的感情。

知乎作者说用塞林格的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凄美爱情:“爱,是想触摸又收回的手”。如果张大飞能熬过最后的4个月,撑到抗战胜利,他们又会如何走下去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