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是由俄国作者格拉宁所写,该书主要介绍柳比歇夫是如何通过时间统计法,做到56年如一日的生活和工作的,柳比歇夫是一个将一生用时间来做计划的人,他的目标是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1918年,从部队复员以后就开始纯学术性的工作,通过时间统计法,他把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生做出了很多成就。
我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2017年,看完书就对时间统计法产生了兴趣,甚至用2018年一年的时间,来践行书中所提到的时间统计法,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放弃了。
直到最近跟剑飞老师学习语写,才知道老师一直在践行这种生活方式,而且还将时间记录做到了极致。
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的标准很高,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不膜拜权威,也不信仰原则,有乐观的基因,一生十分清楚活着的目的,他在28岁时就立下了人生目标,并开启了时间统计法,终身写日志。
他记录的都是净时间,是除了工作休息和散步,将其他的学习研究的时间都记在日记里,时间精确到误差在10分钟以内。
通过时间统计法,他能够准确的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多长时间,从而可以合理的安排工作计划。
柳比歇夫在有效的时间内读大量的书,是一个一生不断成长的人。他感知时间,成为时间的朋友,避免串门庆祝活动,但坚持写信。
通过时间统计,他知道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在听写读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什么,不让负担过重力不胜任,却又能够充分的发挥所有潜能,找到能力的极限,头脑变得敏锐,想象力也变得活跃,如泉涌之精神焕发。
人们可以合理的利用时间,也可以把它毁掉,想要过好很好的一生,就要珍惜时间,把时间过得有意义,也就是说,要在有效的时间里,做有质量的事。
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够成立。思考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深思一下生活该怎样度过,并且制定时间使用法。
柳比歇夫对自己读过的书,都会有独特的见解,善于吸取书中知识,一本书用一张纸来归纳总结,精华部分就用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等形式来整理和总结。
他看过的所有东西都会仔细研究,不懂就做摘要,重要的写成评论性简介。
每月总结都会花1.5~3个小时,下月计划会花一个小时,每个月的预算就是300个小时,按照总结去做计划。通过年度总结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
他会在清晨头脑清醒时去看严肃的书籍,比如哲学和数学方面每天去研读1~2个小时,更容易集中精力。
然后再去看一些轻松的读物,历史或者生物学的著作,脑子累了就去看一下文学作品,通过“时间下脚料”来学习外语,所谓的“时间下脚料”就是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
记忆力都是靠事件,如果说把一切才能都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是可以取得很多成就的。
柳比歇夫把一天的有效学习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者6个半单位,误差小于10分钟。
统计的时间记录可以高达8个小时,最高纪录是11个小时30分钟,最高月纪录是在1937年的7月,一个月工作了316个小时,平均每天7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而毛时间在此基础上再增加25%~30%。
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柳比歇夫将5年作为一个阶段,提前制定计划,每过5年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做过的事,分析一下做总结鉴定,甚至都将计划做到90岁。
同时,他将工作分为三类:
第1类工作,中心工作就是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也就是看参考书做笔记和写信;
第2类工作,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研讨会,看文艺作品等,不属于直接研科研的一个范围;
第3类工作,其他需要创造力的任务。
每天只合计第1类和第2类工作的时间,一个月后把总时间相加,比如说,他每天的工作都有基本科研,一个月总时间59个小时,分类昆虫学一个月20小时,附加工作50小时,组织工作5小时,合计136个小时。
第2类工作时间,一般会比第1类工作时间要多出10%,月底一总结,就马上继续做下个月的计划。
年度总结会把一年中做的所有事都列出来,例如一年游泳43次,电影10次,看戏15次,音乐会20次,展览会10次等。
柳比歇夫的一生取得了很多成就,涉猎了很多领域,他不但是一个物理学家,也是一个杂学家,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析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并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是伟大的科学家,生物学家。
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时间统计法,并用一生来实践这种枯燥的事务性记载,每天5~7行用来管理时间支出,同时做月底小结和年度总结。
柳比歇夫通过时间统计法,让自己的一生都生气勃勃,和谐而幸福,一生都忠于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爱好和理想,很好的生活在世界上。
我希望未来也能像柳比歇夫一样,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把时间记录做到极致,取得一些成就。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