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踌躇中,我不知不觉中已经拜读了佐藤学教授的三本书,其中《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让我感受颇多。初读此书,感觉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只是它绝非是那种赶时间似的从头到尾粗略记下每个环节的随堂笔记,而是抓住一幕、一环节或是一例题,用细致的笔触写下师生的对话动作,教室的布置氛围,观摩的感悟体会等的专业书籍。
朴实的语言,直入主题的真实记录让我身临其境的在这些教学实践中观察体会,我发现日本的课堂与中国的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理念也如出一辙。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宣告,他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在阅读中,我不断感受到这位来自日本的教育学者的人格魅力,以及作为一个研究者、教学实践者的为学本色。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佐藤学教授亲临几千所学校,踏进一万多间教室,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把自己融入校长、教师、学生中,融入到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以一个个真实、生动的“课堂革命”的案例让我感觉身临其境,从这些鲜活的案列中凝练出一条条让人茅塞顿开的教育观点。他说出了你平时想说又说不出来的东西;理清了你心中一团乱麻的东西;打破了你原来的思想、观点;引发了你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
全书以娓娓道来的方式阐述了: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核心。“倾听”儿童的发言意味着在如下三个关系中接纳发言。一是,认识发言是文中的那些话语所触发的;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该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教师一旦在这三个关系中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发言,那么,就能以课文为媒介,把每一个发言如同织物一样编织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可以说,“串联”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活动,无非就在于探讨这种活动是否成为“串联”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景。而教学应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
读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十二年的教学。头三年,是在摸索经验中足分数;后三年,依靠经验吃老本;再三年,盲目模仿求风格;接着三年,开始在学习中自省与改变。我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自己有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倾听不够到位。低段教学过于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导致高段学生的沉默课堂。老师倾听学生时不够专注,不会反刍;听不同学生的回答没有细致地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距离或体态;生生之间良好的倾听习惯未养成,生生之间的回答缺乏连接性。
2.致力于“以生为本”的课堂,却常常在实践中只是一句光鲜艳丽的口号。书中提到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理念早熟记于心,可是课堂上经常更多关注教。书中有一篇山崎老师的教学案例,学生的阅读心得在课堂上汇成了交响乐,但从老师原本的教学意图看,这堂课是不成功的。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执意于教学目标,给孩子更多的提示换而言之是条条框框,而山崎老师则根据孩子们的体会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不拘泥于意图,而是尊重孩子的体会。
3.课堂形式单一,缺少合作学习。在我的课堂上也有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但这样的合作比起书中记载的,真的是很表面的合作,给予的时间不充分,合作仅限于小组内交流各自观点等,形式单一,效果不佳。去年,我在教六年级学生时尝试把兴趣相同的学生建立共同的学习小组,以此鼓励学生共同学习,但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最终效果不佳。
4.对特殊学生缺乏了解和指导方法。在我的课堂上,常常发言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对一些寡言少语的孩子我缺乏耐心,不舍得多花时间去等他们开口,却也找不到方法让他们乐于开口,课堂少观察课后少关心。
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想尝试从新接手的这届一年级学生身上进行一场宁静的革命,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不折不扣地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学生。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和自由的思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我会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看到每位儿童挑战固有学习的情景,看到他们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经验和创造。
2.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会努力尊重学生生命个体,从思想上真正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像《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林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的时候听她讲了足足4个钟头,不打断。直到她想停的时候才停,我会用那样的耐心去尊重孩子,认识其生长的环境,一如理解蒲公英那紧紧相连的根一样。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知道他们的所需、所喜。用自己的真心赢得孩子的真心,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在倾听学生的发言后我要学习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3.在学习中尝试探索,开展真正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总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或者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照顾到这些学生,以这些“边缘化儿童”为中心。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对这些儿童的尊严有深切体验和共鸣。书中介绍了小林老师执教的一节题目为“比例”的六年级算术课。当一个叫绫子的学生能解出答案但解释不了时,小林老师说“可以稍微等一等”,绫子在小林老师的鼓励下终于解释清楚了;面对健治的“我完全不懂”,小林老师采取的策略是同伴帮助同伴,“谁能代替绫子给健治同学解释一下”引发了学生之间的对话。虽然该环节准备花3分钟时间,最后却花了20分钟,但这个时间的“拖延”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看到了课堂中充满生命力的合作学习,看见了学生思维的轨迹和学习的过程。这个案例值得我们回味。而在我们的课堂里,我舍不得把时间给他们,我确实应该在课堂重视“不懂”的儿童,学会等一等,让边缘化的儿童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开展自主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开展的探究。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好像多听了许多优课,对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我相信自己会在不断地自省与改变中在教学方面取得新的进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境界。(左鸿雁)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