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细回想我们“被迫”学习世界历史的学生时期,或多或少都会对一些问题感到好奇。“为什么人类进化史的起点是非洲但最终在世界格局里取得优势的是欧陆大陆人?”“为什么是欧陆大陆人征服、赶走或杀死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和澳洲大陆的土著居民?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中世纪的中国技术没有落后,但后来却没有在世界科技的发展史中取得优势?”“种族之间的生物差异究竟是否是造成各大陆间发展速度差异的根本原因?”......在过去偶尔思考这些问题时,我更多会以非常惯性的思维去想。种族歧视当然是错的,但这个论点是基于人文的道德准则,这个准则真正强有力的立足点是什么?历史的可参考材料很多都可以被人为更改,那历史能为今人提供的事实又有哪些?《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从非常独特的视角阐释出了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广泛模式。他从粮食发展和动植物驯化两个大方面表述了地理环境对一个大陆上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影响。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写作模式和作者对创新发明、社会制度的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有发生在漫长时空里的事实都有迹可循,就像天体物理学家能用严格的公式来预测星球运行,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命运可能也一样遵循着普遍规律。
首先是写作。从序言开始,这本书严密的逻辑就十分吸引我。下面是本书的内容框架:
作者以他与一个朋友的对话引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紧接着一一例举出目前已有的观点,用自然存在的事实进行反驳,再说明自己将如何自证论点。同时,他的每一个观点,都有不止一个类型的证据来作证,其中包括:考古遗迹、确实存在的语言学上的差异讨论、建立在分子生物学上的演化研究结果和地理生态学的统计数据。书中的段内逻辑,段落间和章节间的逻辑都很清晰,即使间隔很多天也很容易在读下一章时回忆起前书的内容。
除了逻辑严密,本书的写作还有一个对读者十分友好的特点:作者所有的讲述都深入浅出,举的例子都十分生动且引人好奇。比如,在第三章的开头,作者就讲了一个很有戏剧性的历史故事:仅率168人的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轻而易举地俘虏了统率8万人的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这件对欧洲征服印加起标志性作用的事件看起来很荒谬,按照一般思路,这里似乎应该大肆赞扬皮萨罗以少胜多的军事智慧。但作者却说这件事突出了世界史上一个关键的因素:“具有相对免疫力的入侵民族把疾病传染给了没有免疫力的民族。”这其实不符合我的常规认知,毕竟,依照当前人们的普遍理解,病原体明明是从卫生条件更为落后的区域传入医疗卫生更加现代化的区域。但作者却认为,传染病是从具有先进文明的旧大陆传入了当时文明相对落后的新大陆,并导致了当地土著的大面积死亡。虽然我觉得作为一本阐述学术观点的书,在作者的领域内肯定存在永恒的争论且他例举证据的方式多少会为他的观点服务,但不妨碍小白的我对这样研究历史的方法感到新奇。另外,作者关于人类免疫和疾病的论点让我想起另一个观点:是现代的卫生条件使得当代人更容易罹患自身免疫疾病,但它目前还只是一个缺乏实验数据支撑的假设。
在本书的第十三章,作者还提出了一个违背常识的论点,他认为“需要乃发明之母”这句格言是人们的误解,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发明都是一些被好奇心驱使的人或喜欢动手修修补补的人搞出来的,当初并不存在对他们所想到的产品的任何需要。一旦一种装置被发明,发明者就得为它找到应用的地方。只有在它被使用了相当一段时间以后,消费者才会感到他们‘需要’它。还有一些装置本来是只为一个目的而发明出来的,最后却为其他一些意料之外的目的找到了它们的大多数用途。因此,真实的情况是,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作者列举了不少例子来作证他的观点,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爱迪生发明灯泡、瓦特改进蒸汽机和尼古拉斯造出第一条燃油发动机的故事,但这些历史趣闻在本书中都变得令人耳目一新。另外,作者还反击了“发明的英雄理论”这个观念。因为幸存者偏差,我们很容易认同改变世界的发现往往由社会中极少数的天才提出,但事实是,“所有公认的著名发明家都有一些有本领的前人和后人,而他们是在社会有可能使用他们的成果的时候对原来的发明作出了改进。”“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不是孤立的英雄行为;技术在发明出来后大部分都得到了使用,而不是发明出来去满足某种预见到的需要。”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没有任何文件记载的古代技术发展史,才能说明各大陆间在面积、人口、技术传播难易程度和粮食生产的开始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对科技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我对这个结论感到新奇,毕竟,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认为,是需求在促进人类不断地创造,甚至可以说,需求是人类产生行动的导向和动力,但从本书的论点,似乎这种天然欲望与创造之间毫无关联。
本书还有一章的内容也让我感到好奇。它解释了人类社会类型的发展必然性。为什么会有“国家”这个行政体系出现?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祖先按照族群、部落、酋长管辖地到国家这四个社会类型顺序发展?社会为什么需要规则和法律?宗教和法治如何使一个种群在漫长历史中取得了发展领先?因为微博上的一些事件,我偶尔会想,阶层和行政为什么会在人类历史里被发展出来,“人生而平等”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意义在当代仍然有被很好地维持吗?作者在第十四章的探讨让我突然有了一些粗浅的答案。同时,本章的描述让我想起《乌合之众》,个人陷入了群体,群体聚集,巨变就发生了。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中国的历史发展,并对比了自古分裂的欧洲和统一的中国同在具有环境优势的欧亚大陆,为何会有不同的发展轨迹。他试图解释中世纪位于世界技术领先地位的中国为什么会在近代出现发展的滞后。我们都知道表面的原因是什么,但作者却希望从更为根本的因素中寻找到答案。而作者的答案,为任何一个组织,包括协会或公司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示。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一个生理学家以生物学作为开端,研究人类历史的过程讲述。但作为一本写给非专业人士的普通读物,每个读的人都会从中收获到与众不同的思考,很有意思。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