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猿人直立行走、会使用简单工具到结绳记事,再到创造象形文字……人类成长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在坎坷中跌宕前行。追本溯源,我们感谢先人们用他们的智慧,让我们能从残存的历史文献中了解我们的过去,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对比当代的幸福生活,我们更懂得感恩今天的不容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翻开泛黄的历史典籍,回望历史碾过的车辙印,扭扭曲曲,有时直通前方,有时盘旋不前,有时偏离轨道……有人力挽狂澜,大刀阔斧;有人纸醉金迷,不思进取;有人幼不得志,悲剧收场……碾过的路上,时而战马嘶鸣、硝烟四起,耳畔是戈盾相交、战鼓声声的敲击声;时而太平盛世、百业待兴,眼前是喜笑颜开、其乐融融的繁荣景象;时而又陷入各国混战,百姓苦不堪言、携家逃离……历史在厮杀与和平、发展与战乱、反抗与妥协,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中曲折向前。总的来说,时代在一直往更好更远更新的地方前进。中国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战斗,已经走出了战乱,不再有奴隶被奴隶、“家天下”,真正实现了和平,但是为了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们仍然要以史为鉴,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了解真正的历史,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
《历史的面孔》这本书以历史中11位人物为线,串联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既有创建千古帝业的帝王,又有为朝廷呕心沥血的股肱名臣,还有明清后期睁眼看世界、为旧中国带来新鲜火光的思想家。沉重、严苛的语言背后,深藏曾纪鑫先生对现实的忧患意识;客观公正的角度,细腻解剖历史人物的双面性,揭示不完美背后的伟大,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思考我们如何在现今砥砺前进。
千古帝王:平凡孕育下的野心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结束七雄割据争霸,建立起一个带有宗法性质的封建专制帝国,标志中华大地第一次以大一统的局面出现。打了几代人的战争,终于按下暂停键,历史的车轮在缠绵不断的战争中徘徊了一百年,终于有人力挽狂澜,扭住了车头,驾着马车缓缓前行,这个人就是暴虐与法制、智慧与专制并存的嬴政。嬴政功过难讲:推行四大统一,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饱受战乱、历尽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坚韧纽带;暴虐成性,推行严厉法制,焚书坑儒,为弥补内心的不自信,将复仇火焰蔓延黎民百姓。
在文章中的其他帝王,不论是结束秦暴虐统治、具有浓厚市井气息和强大的亲和力、创建汉朝的“流氓”刘邦,还是杀兄灭弟、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还是精心策划、有意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这些万人之上的帝王,他们也是凡人,也摆脱不了普通人的诟病,他们野心勃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的居安思危,有的忘乎所以,也有的被迫“营业”(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所以,对于这些闪耀着古人智慧之光的皇帝们,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决不能因为他们的专制统治就增添任何的光明注脚,因为相较于现在的民主,当时封建统治下的人民是没有法权可言的,皇帝的“民主”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宝座,所以对于这些帝王的统治我们应该收其精华,弃其糟粕。人类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前人的肩膀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股肱之臣:难挽颓势的历史哀叹
十九世纪,如果不是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用坚船利炮击碎了清朝达官贵人的黄粱旧梦,说不定清朝还仍沉浸在我朝物华丰宝、坚不可摧的迷梦中自我陶醉。闭关锁国,坐井观天。鸦片战争,惊醒了做着黄粱梦的高层,也惊醒了饱受摧残的普通民众,当大多数人选择继续闭眼沉睡着的时候,一小部分人逐渐睁开迷懵的双眼看世界,为国家的未来担忧,积极奔走呼号。一个民族,总需要一些高尚且完美的人物作为社会的楷模,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诸如:仅凭一己之力守护早已动荡飘摇、日渐衰微的满清朝廷的曾国藩;背负历史骂名,初心不改,老年心系国家的李鸿章;敢于直面列强,虎门销烟,客死他乡的林则徐;中枢忠臣、兴办洋务、力图改革的张之洞……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刻版印象是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汉奸,将中国推向万劫不复、任由列强宰割的刽子手,如今看了曾老师的这本书,让我不禁汗颜,意识到自己的鄙夷,我不就是曾老师口中的愤青么?在没有多方面了解、深入剖析的情况下就随意给历史人物扣帽子。这也让我深刻反省:在评判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应该联系大背景大环境去评判,李鸿章所处的历史阶段,让他随时处于道德的制高点,他的一举一动受到各方的压力与压制。所以对于历史,我们应该放在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理性看待,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们是国家民族之殇,这不是愚忠,而是一种深深的忠心和对民族的信仰。
总归来说,是落后的旧中国将这些忠实的大臣沦为社会的罪人,背负一辈子的骂名。落后就会挨打,与世界并肩,才能真正实现独立自主。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落后不可怕,只有清醒的认识,走出去,带进来,将落后转化为压力与动力,奋起直追,落后就能转化了先进,才不会白白挨打,受人牵制。
思想家:万马齐喑,同奏变革之歌
列强用铜枪铁炮砸开了中国沉睡千年的大门,如饿狼般在中国大地上疯狂肆虐,满以为金汤固池的上层,开始惶恐四散逃离,独留百姓百受戕害。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部分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急迫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新思想逐渐开始萌芽。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思想改变,他们决定打一场无声的战争,用思想的火光在中国点燃起熊熊大火,把列强的丑恶嘴脸照的明明白白,把几千年的黑暗封建统治烧个干干净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思想家的笔头下如战马嘶鸣,无声的战场上,改革家们把他们努力的热情之火化笔为剑,快意人生,好不快哉!借西方文明之火,以传统文化为薪,鍛铸新型国民,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思想家的人生始终。
药治不了的,用铁。铁治不了的,用火。一代代思想家,四处碰壁,只为撞破黑暗的牢笼,寻找照亮中国前进道路的火炬。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用尖锐笔尖揭露埋藏几千年的国人诟病,针砭时弊,入木三分。鲁迅的批判精神也激励着当代的青少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去面对社会中的阴暗面,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代代的思想家用毕生精力著书,化笔为剑,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如同巨大的炸弹投进旧中国这潭死水里,为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贡献自己的智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有时候这种力量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这种微弱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理想和要求,根本得不到任何力量的支持,只好消失在漫漫长夜了,连思想领域的影响也微不足道。”尽管力量如此薄弱,可中国仍有大批的思想家前仆后继,不得不说他们的执着和信念令人赞叹。
以史为镜,审视自己的优弊;以史为鉴,照亮发展的道路。读罢《历史的面孔》,四位不朽帝王,四位忠心名臣,三位卓越思想家,串联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尤其是清朝,一个离我们最近也是最能给予我们经验教训的朝代,通过多方位解析历史人物,我们也应该审视我们当代人,对于历史我们要理性看待,不可一味批判或是一味奉承,精彩纷呈的优秀文化如多彩砾石点缀历史这道长河,我们要格外珍惜和保留,古为今用,而对于封建糟粕如泥沙污秽,尽可去除,去伪存真。历史长河依旧奔流不断,由浑浊走向清澈,由细流走向奔涌,我们要高瞻远瞩,“瞻前顾后”,河流的未来将奔向哪里仍需我们一步步探究。(李双燕)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