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21日读后感评论102 阅读1767字

《未来简史》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写的一本书,是《人类简史》的续篇。本书主要阐述作者对人类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预测。

一、历史是偶然形成的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只了解同一代知识的人永远是个孩子。我辈中人有幸成长在和平、繁荣的历史时期,习以为常。但如果把人类历史拉长到5000年前文明的开始或者更久,我们会发现这种短暂的平静屈指可数。我们热爱美好,但也应该看清美好的过去和未来。我们曾经坚定的相信,全世界的历史都是螺旋式进步发展的:经济进步、科技进步、文明也在进步,历史一定是有方向的持续变化。不过,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者用数据证明:历史学说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真实的历史是由一个个不经意的偶然串起来的故事集,哪怕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化,我们也不会有当前的世界面貌。可能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当中,世界演绎着完全不同的故事。

二、意识是虚幻存在的

人有自由意志吗?人曾经以为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科学研究者通过数据证明,在人大脑产生行动意愿的几百毫秒至几秒钟之前,一组影响这个行为意识的电信号已经产生了。所以,人类的意识很可能是个假象而已。我们以为称心如意,而那个“心”可能只是被动形成的欲望。真正的自由意志应该是拥有对欲望的选择权,也就是对选择权的二阶自主能力。很可惜,人可以压抑欲望,但没人能够让欲望压根就不产生。事实上,人的运行机制与机器无异,从大脑接到信号进行判断分析,然后做出反应的过程是个标准的机械运行。事实上,意识带来的恐惧、愤怒、喜悦或者兴奋这些情绪,对于行动本身不起到任何实质性改变作用。所以,我们的意识很可能就是被机械生产出来的虚幻的精神污染而已。

三、从宗教到科学的演变

宗教是一套强制执行的道德规范,宗教的施行能巩固人们设想的社会秩序,从而使人们能够获得进步的好处;宗教给人描述生存意义的同时促进社会发展。不过伴随人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人越来越感觉自己不太需要宗教的扶助就可以成长,而且宗教在某种程度上还阻碍了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于是人选择人文主义取代神性宗教。人文主义依旧保留着宗教的作用,唯独就是把神给舍弃了,人文主义可以被看作是没有神的宗教。在宗教的大房子里,人把神卖给了,换回科学,然后自己给自己定义价值。人文主义注重个人的体验,同时又可以维护人们“想象共同体”的根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当西方自由派人文主义在当代世界大行其道之时,为了进步,部分科学研究者仍然试图突破人文主义新宗教形态的束缚,竭力保持批判的态度,希望彻底的独立思考,几近“逢祖杀祖,逢佛杀佛”。

四、“叙事自我”的解释

从前智人面临的饥饿、瘟疫和战争三大问题,经过当今科技力量的介入已经被化解,现代智人关注新的三大问题是长生不老、快乐幸福和升级成神。长生不老肯定是百害无利,我们总不能看着子子孙孙被老而不死的上一代霸占财富,世界有限的资源也无法供养无限多人口的需求;经过科学分析,快乐幸福的最终体现还是生理的满足,于是吃药就是最有效的幸福途径;成为能够选择欲望的神人一定有副作用,一定面临终极存在意义的无所适从。在能够成为神人之前,建议你从生活中的繁文缛节中脱离出来,先上山做几天和尚感受一下再说。不过,从放弃欲望(而不是选择欲望)的目标角度而言,出家的确是个不错的路子,但仍要警惕佛理成为新的宗教。如果我们非要依靠宗教给人类一个存在意义的话,本书的建议是我们加入“数据教”(“数据主义”)。“数据主义”要求其载体“万物之网”有足够的信息流动的权力;“数据主义”要求信息要被最大程度的上传分享;“数据主义”也承诺造福社会,让所有人都能受惠于“万物之网”带来的便利。事实上,无论人的“体验自我”(真实体验的自我)对“数据主义”的实际感觉如何,“叙事自我”(说理解释的自我)的确可以通过信息的广泛流动形式认定“数据教”是历史发展的意义-而这种最终意义也只是诸多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变化方向而已。

综上所述,本书通过从宗教到科学的演变过程展示和对意识的不可证伪本性分析,推导出“数据主义”可以作为人类发展的选择目标之一,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不只一种结果。而面对本来可能就是虚幻的世界,我们更应该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分析,不盲从、不跟随,大胆打破任何阻挠我们独立思考的说教、规则和恐吓,独立研究,并准备好接受惊人真相的勇气。(贺翔博)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