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21日读后感评论65 阅读2675字

乌蒙的黑夜里,伴随着呼啸的寒风,黑漆的雪路上落下我(K——主人公)深陷的痕迹,我不知道我将去向何方,甚至忘了我的来处,浑噩地在这个迷幻的世界里穿行,忘却了一切目标,脑海里只是毫无章法地回旋着“去城堡!去城堡!”。迷蒙的城堡似近又远,我拼尽全力不断朝它奔去,兜兜转转又好似回到了原地,但我知道那早已不是起点,我早已迷失于黑夜里,迷失于失控的荒谬世界里。

我跟随着K的视角,慌乱地在《城堡》的世界里随之奔跑,突地,发现自己已然身处于悬崖边——文章戛然而止——睁开眼,发现周边是不见五指的黑夜,退回脚步,回顾奔跑的经历,似乎留下的只有:神秘、迷蒙,像是穿梭过一个被磨砂玻璃笼罩着的雾蒙蒙的世界,从未见其真貌。但细细品味,掀开迷蒙的玻璃罩,却看见了一个复杂的失控世界。

就“城堡”自身的失控,我想从两个简单直观的方面来阐释我对其的理解,一方面是其权力来源的失控,另一方面是城堡官僚体制的失控。

城堡本身在文章中就是权力的象征,如同中国古代的宫殿一样,城堡、宫殿不再是简单的建筑构造,更多是一种权力符号。但让人迷惑的是,中国古代的宫殿宏伟壮观,仅仅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难以靠近的威慑力,而卡夫卡笔下的城堡却是一个连“K”——一个小小的名义上的测量员——的故乡古镇都比不上的寒碜小镇,城堡仅仅是一个由许多村舍拼凑而成——既不是一个古老骑士的城池要塞,也不是雄伟壮丽的新式建筑——只是一个油漆泥灰脱落、正在风化皲裂的石块构成的破旧建筑群。一个“破烂式”的城堡,却是最难靠近的地方,让群众敬畏的地方,破旧简陋却代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权力象征没有其权力的外形,矛盾的表现,让人难以从常规思维角度去理解,进而产生一种直观的失控感。

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反而更体现出其权力本身的威慑力、震撼力足够强大,因此似乎是不需要如同中国古代紫禁城的宏伟来进一步强化国家权力权威。但倘若你尝试着掀开权威的外壳,会发现你似乎找不到权力的内核,找不到具体的权力来源,更看不见所谓权力的至高无上的内在光芒。没有像中国古代的权力来源——“天”——这么一个让处于先前时期,低生产力时代的百姓,足以信服、难以抵抗的力量,这么一个让历代帝王借以维护政权稳定的强大存在;没有一个诸如西方授予权力的庞大群众力量,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来源。文章中百姓对于城堡无理由敬畏背后,不像是来源于对于一种对于未知力量的敬畏,更不用说是对自己授予权力应有的态度,就单纯给人一种生于骨藏于血液里的崇敬。一个没有宏伟威慑的外观规模,没有明确信服权力来源的城堡,却在实际中体现出其强大的权威,将其范围之下的群众完全罩住,无由的威慑力巨大,让人难以真正摸清其背后的机制,让人产生一种荒谬的失控感。

除去其本身权力来得让人难以把控理解,其所谓严密秩序的官僚体制更是让人觉得荒谬失控。

官员间权责混乱。“那些当官的常常会互相代任,你代我一阵儿官,我代你一阵官,所以难以分清谁到底负责哪一块。”官员间可以任意代任,随意使用相关职位的职权,且没有相关的管控机制对其进行监管问责,一切都是任由相关官员的主观性决定。甚至在所谓的官场上,出现了可以利用名字的相似性,来将职责分化给他人——“索尔蒂尼也就利用这两个名字的相似,把很多本该自己打理的事情推到索尔提尼的身上由它来代表好让自己的工作不被打断。”——读到此处,我感觉城堡中的权力分配以及责任分担,像是游戏般随意,完全将权力作为自己的私有物品,完全由自我把控,也无所谓相关的责任担当,权责完全混乱。

体制迷蒙、混乱。文章与主人公联系紧密的文件传输与处理制度,让人打开了一个失控的新世界的大门。文件是可以被“废品式”打包放置在仓库、是可以随意让外人翻找、是可以由传送员为简便工作而撕碎让之不存在的一个物品,它可以决定K的走向,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也可以随意被散置在床头走廊角落,允许在传输过程中消失的荒谬物。仅从一个小小的文件传递过程中,即可窥见整个庞大却松散无章法的官僚体制中的模糊性、信息传达的无效性以及任意性。一切的荒谬、失控的表现,都在文章中以合理的姿态出现。

而面对这样一个失控的、脱离常规制度与规则的城堡,群众表现出的不是怀疑、反抗,反是显现出被蒙住了双眼、失去了判断力般的姿态,迷恋权威的震慑,助长权威的荒谬。

丹尼斯·朗指出,“权力有时被说成是潜在的而不是实际上的,是‘所拥有的’而非‘所实施的’:别人实现了权力拥有者的希望或意图,而权力拥有者实际上并没有对他们发布命令,或甚至还没有与他们在传达自己的目的时交换意见”。群众在城堡并没有任何正式表态的情况下,因为简单的一个官员侮辱性信件被撕毁,而远离、鄙视奥佳尔一家;奥佳尔父亲作为受害者家庭成员,也以一种城堡“权威至上”的心态,进行“没错找错”等等一系列认错活动,不惜毁掉整个家庭;群众在一个不知道电话对面是否为官员的情况下,而认定对方的官员身份,并对其所谓安排进行一系列的执行活动。群众荒诞的形迹展现其本身对于城堡权威的无条件维护,同时,城堡的权力也在群众的话语建构下,不断壮大,不断将其的控制力渗透在群众的生活中、思想中,成了一个作茧自缚的循环。让群众自然地将自身完全置于一个甘于被控制的奴隶者的地位,对几乎模糊到没有面孔的伯爵大人毫无保留的维护以及迷恋,对于城堡做出的安排决定坚定地执行,给人一种仿佛进入了“传销组织”信服的恐怖感。其可怕的不是对于权威的信服以及承认,倘若这是个“好的权威,信它又何妨?”,让人感到这个世界恐怖的是,文中的人物,无论是一直坚定崇敬城堡的居民,还是逐渐由清醒陷入权威的威慑之下的K,对于这种让人难以接受的不合理的存在,都以一种“正当如此”的姿态来接受,并且完全沉溺于其中,意识形态完全处于一个封闭状态,都沉睡于迷蒙的城堡世界中。

作者巧妙地借助冬季这么一个特殊的季节,成功让整个著作直接陷入一个昏暗迷蒙的世界,黑色地带的城堡,黑夜里的走廊文件传送,黑夜里的谈话,黑夜里的群众,多是给人留下一种模糊、不可捉摸、没有实感的感受。同时亦给整个荒谬世界的诞生蒙上了一层黑纱,在黑纱之下,人们如同沉睡于梦境一般,任何不合逻辑,不合实际的东西,反而才是合理、正当。书中的时空像和现实像是完全相反一个的世界,我们所认为的合理、荒谬已然颠倒。卡夫卡以这样一个方式,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整个世界的失控:荒谬即常态。

但在给出所谓结论后,或许也会对自己的结论产生疑惑,究竟何为荒谬与合理?自己所定义的荒谬是基于自身所处世界的合理观来阐述,而当透过这样一个——我们眼里——扭曲的镜像城堡世界视角来看,或许我们才是荒谬的世界。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