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大传》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21日读后感评论181 阅读2024字

阅读名人传记,其实都有一份渴望,渴望从他人的传奇生活中收获点东西,来有益自己的生活。在《张居正大传》中,更多地是增加了自身对个人同时代关系的一点理解。

张居正,从荆州张秀才,到有明一代首辅,历经宦海沉浮,立于时代的潮头,拼命想拉住大明王朝这架失控的马车,虽积重难返,然终究换来了十年的太平世界,而在死后的次年就被革除官荫谥号、家族被抄、诸子或被充军或自杀。其命运遭际令人唏嘘不已。如果张居正活着见证了曾经称自己为“先生”的神宗的所作所为,不知道会做何感想。

立于时代的滚滚浪潮,自然有倾覆的危险。张居正此前的徐阶、高拱、严嵩、夏言,历届首辅,哪一个又能得到善终呢?这是弄潮儿面临的危险,居正或许早能够想到吧,无言呵!无言呵!

正如杜甫以其祖父杜审言为荣,自称“诗是吾家事”。张居正的曾祖父是太祖功臣,这也便造成了他一生以身许国的夙愿,或者更为准确的是对于权力的热衷和迷恋。十二岁即为荆州府的秀才,十六岁即为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二岁的居正成为庶吉士,身居储相之位。天赋之功自非常人所能及,居正的政治生活似乎是灿烂光明。然而,明代的政治早已经昏聩无光,政府中枢的内阁,充斥的只有你死我活。激进的夏言被严嵩铲杀了,紧接着是徐阶通过一味的隐守和暗中操作铲除了严嵩,而高拱又驱逐了徐阶,形成了高拱和张居正并存的内阁,尔虞我诈成为二人联立内阁的标语。世宗死后,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新兴的政治势力冯保最终联合后宫,勒令高拱致仕。所有的一切,张居正都在冷眼旁观,流血吧、流血吧,政治总是要死人的,夏言、严嵩、徐阶、高拱,以自我的政治生命给张居正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经过隆庆六年的政变,张居正终于站在了大明王朝权力的顶峰。他得到了国家的重任,同时他不得不应付慈圣太后、冯保和神宗,这三个不能轻易应付的主人。

只有把握,没有放弃;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只有牺牲,没有畏缩。这是张居正的时代,他终于可以伸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拯救大明。在政治上,他开始整饬纲纪,实行考察。在经济上,实行考成法。在军事上,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辽东边事,他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用大棒和骨头对付着鞑靼和土蛮。万历三年,整顿驿递、兴修水利。万历四年,推动一条编法。为了让政令更好地实施下去,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他将国家的权力紧紧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张居正的努力获得了回报,自居正当国以来,整个国家安定了,政治上了轨道,经济有了把握,北方的边境获得了暂时的和平。他的理想实现了,这是居正的成功,但是留恋政权和畏惧灾祸的心情时时冲击他的心。当年迈的居正想要归政乞休,神宗则坚持不允,他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居所。

居正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江陵的墓地,剩下来的是无限的恩怨和不尽的是非。张居正死后的次年,神宗开始了清算,居正的官荫谥号被革除、家族被炒、兄弟诸子或自杀或充军。居正所遗的制度,神宗也在不断地取消,大明王朝正不可遏制的衰败下去。

永历五年闰十一月十七日,北风凛冽,张同敝衣冠整齐,昂然挺立,投降和为僧都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如今只求一死。“朝朝良史思三杰,夜夜悲歌困八蛮,久已无家家即在,丈夫原不望生还!”,吟毕,英勇就义。他是张居正的后代,自当为国而死。

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中写道,“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当我们站在河的一侧来看另一侧的故事,其实是不能不有所隔阂的。对于他们的命运遭际,后人深感惋惜,但是对于当事者而言,后人的评说又有何价值呢?正如秋风萧瑟中的唐乾陵无字碑,任凭后人评说。毕竟,对于当事者来说,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切的爱与恨。在本书的序言中,朱东润先生是这样评价张居正的,“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虽多,但是像张居正那样划时代的人物,实在数不上几个”,“但是居正的一生,始终没有得到世人的了解。‘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是一句切实的批评。最善意的评论,比居正为伊、周,最恶意的评论,比居正为温、莽。有的推为圣人,有的甚至斥为禽兽。其实居正既非伊、周,亦非温、莽:他固然不是禽兽,但是他也并不志在圣人。他只是张居正,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同时陶熔时代的人物”。

时代与个人,像极了弄潮儿和巨浪的关系,弄潮儿可以勇立潮头,但也可能被巨浪所吞没。命运与个人的关系,总是异常复杂而难以言说的。《俄狄浦斯王》中,当俄狄浦斯王费尽心血调查真相,却意外的发现凶手是自己时,命运的荒谬尽显无疑,记得当时读完心中失落了很久。无论如何反抗,个体终究无法抵抗命运的安排。人类啊,卑微渺小,请臣服于命运。但是,俄狄浦斯王最终承认自己的罪行、毅然刺瞎双眼选择流放,不能不显示人的高贵,时代命运纵然有所安排,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人的意志。我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也算是同命运的另一种反抗。命运纵然开始了自己的安排,神宗在死后开始了血腥的迫害,但是居正终究把握住了这个时代,他乘风破浪,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无愧于自我和时代!

谨以朱东润先生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作结,“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