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哈代笔下的《无名的裘德》所展现的悲剧色彩则更能说明人生价值的真实意义。正是因为这种悲剧的存在,所以我们更应该勇敢地面对它,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变它,从而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此我要说明的并不是一些堂而皇之的大话,因为我毕竟涉世不深;我也不能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以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去呐喊、去挑剔这世界上的凡此种种。我所能做的,只是理解故事背后引人深思的现象,并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爱、去恨。所以,我不想过多地再对裘德说些什么,我只想发表一些对这部作品中两个女人的看法——淑和阿拉贝娜。
评论家对哈代笔下的淑是持一种批判态度的。我觉得用“批判”这个词更具文学意味些。但我不想将主人公与文学再扯到一起,虽然淑是哈代笔下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我想要说的是,她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真实而存在过的女人。这样写起来,更觉得她与这个大千世界息息相关些,而不是一个尘封于书中的人物那样简单!评论家之所以批判这个女子,无疑是因其前后行为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判若两人、她的不能善始善终、她最后的循规蹈矩以及她对传统习俗的臣服。显然这种批判有其无可指责之处,因为就作品分析来说,这样说更能透彻地说明主人公的特点,至于这些特点背后的故事,有待每一个读者去探索,去挖掘。所以,我对这个人物充满了无限的同情与理解。我不想批评她什么,哪怕她最后走向毁灭也在情理之中。
淑最初出现在我面前时,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女子,她对旧的传统习俗曾有勇敢地反叛精神:她不顾学校的反对,大胆地与裘德来往,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子。连裘德都说她“太具有伏尔泰精神了!”这对她是一个多么高的赞扬啊!至于她后来囿于宗教的枷锁无法自拔,嫁给自己不喜欢、比她大许多的菲洛特桑——裘德的小学教师。这只不过说明她在强大而又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抗争罢了。我们不能否定她,更不能指责她,因为她为了爱情跳过窗子,翻过墙,只身涉过深水。而且她为爱也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甚至是血的代价:她与裘德的孩子惨死足以说明这一点!最后在世俗的压力下,即所谓宗教的束缚下,她变得“虔诚”了、“规矩”了,比以前更懂得了自己选择臣服不仅可以拯救裘德,更能挽救阿拉贝娜和菲洛特桑。抑或往小里说拯救自己脆弱敏感的灵魂不再受伤害。她其实并不伟大,她这样做只是被命运吓怕了。试想想,十九世纪的英国对伦理道德及宗教看得是何其重要,何其神圣!而她一个弱女子要反抗这种业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东西谈何容易!淑是一个神奇的女子,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任何可以用来替代的词语,就像她的性格一样,无论最终她变成什么样子,都和她最初的行为及从事的职业一样,具有神圣性。
让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女主人公——阿拉贝娜。她是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在爱情面前,她注重的是实际;在婚姻生活里,她追求的是自己能过得舒适些。正因为这一点,我个人更觉得咱们这位女主人公更接地气,多多少少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或许她就是将来的你我也不一定!我说这一点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俗气,受她影响,我不想为自己着墨过多,因为这有待以后考证。关于爱情婚姻的关系,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说破了嘴皮。这里我不想多说一二,想必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自己的那套哲学。咱们这位女主人公“可爱”之处就在于她太实际了,她将爱情婚姻等同于物质。无非是想让自己过得体面些,舒适些罢了。这没有错,因为对于她这样一个既无外貌也无身世的女子来说,嫁给一个能让自己舒适的男人是她毕生最大的愿望。这样,她就不至于挽起袖子,双臂暴露在酷日下,追着那头不肥不瘦浑身脏兮兮的猪,没头没脑地乱跑了。而别的女子,却早已遮着面纱,身披华衣进教堂礼拜去了!这样的反差,却能更好地让这位女子俗的合情合理。即使裘德最后没能让她幸福,我们也不能破口大骂她“罪有应得”、“命该如此”。因为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命运够悲的了。而在如今的社会里,在选择婚姻时,仍不乏有这样的“俗气”成分在里面。我们还能指责阿拉贝娜什么呢?所以我在前面已说过有待考究的话!
我之所以谈这两位女性,因为就我作为女性本身来说,更能体会她们的一举一动。她们的想法、她们的言行以及她们所处的年代,更能为女性上一堂郑重而又严肃的课。而这一课,每一个人都得消化掉!(张丽平)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