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22日读后感评论141 阅读2886字

选择教育行业,难免也会学习一些教育学理论,但大多数是在准备教师编考试的那几年,仓促,很多是囫囵吞枣的感觉。入职之后,随着结婚,怀孕等等,精力难免有些分散,没有再及时的去扩充自己。真正促使我想去读书,更好的学习怎样当一个好的教育者,是因为儿子的降生,当一个鲜活的,稚嫩的,不成熟的生命出现在我的生命中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教育者的重要性,才突然很荣幸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作为教师是面对很多个鲜活的独特的生命,有幸参与到他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几年,你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也许就有幸影响他们整个漫长的人生。

开始选择所读的书目一般都是看网上的排名还有推荐,《教育的情调》首当其冲,很多网站还有教育学家倾情推荐,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当然也有一点原因是被它的高颜值所吸引。中文版的《教育的情调》是马克斯·范梅南和他的学生李树英合作完成的。马克斯·范梅南是教育现象学重要开创者,著名教育学者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教育的情调》英文原著在出版不久后便成为北美许多教育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参考书,并受到许多一线教师的欢迎。李树英继承了马克斯·范梅南的衣钵,也是教育现象学知名专家,而中文版《教育的情调》则加入了他基于中国情境而进行的观察和思考。

全书总共16个章节,乍看感觉略显凌乱,像一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每一章都举例几个教育小故事。看到后面,我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之所以关注这些零散的教育现象,都是切身的从孩子的内心体验作为出发点。不同于很多教育学著作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内容实际上主要围绕着关键词“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展开。在第十六章的章节标题——“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直接点明了此书的主旨。如何和孩子友好的相处呢?

1、用“爱”去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存在”。

爱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什么是爱呢?是给孩子买的玩具,给孩子准备的美味佳肴?亦或是老师精心为孩子整理的习题?爱不是一厢情愿的给与,只有有效接收到的爱才算是真的爱。拿我们大人间的爱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让人羡慕的伴侣关系是我说的每句话你都懂,我的每一个小情绪你都知道原因。现在只不过接受的对象变了,所以我们怎样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呢,那就需要我们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改变传统视角,不再是家长老师评价孩子,而是以学生角度观察老师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在”,这同样也要求我们做到言行一致。

我儿子现在快两岁了,在家陪他玩的时候我尽量做到不玩手机,但是难免会一边陪他玩一边心里想一些其他的事情,对他的回应少了一些,结果就是没过多久,我再对他提一些要求的时候,他就故意不配合,后来我和他聊天,才知道后来他的不配合是因为前面我对他的不配合,我的心不在焉。也许我不和他再聊天就不知道他的小情绪,只会觉得是他不懂事,自己发脾气。小孩子是很敏感的,也是很直接的,很容易和妈妈说自己的心事。我不禁反思,那小学、初中、高中生呢?那些所谓的叛逆期是不是也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疏忽。尤其是一些问题孩子,是不是因为他们在原生家庭中缺少真切的爱,想从老师这里引起关注,想从老师这里感受到爱。他们更希望我们能敏感的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需求。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一直觉得他们是大孩子了,一味的要求他们去体量我们的不易,理直气壮的忽视他们的感受。可是我们对伴侣都有要求呢,何况是孩子呢?他们这些内心还不够成熟不够强大的小生命体,他们人生最重要的指引灯就是父母和老师,他们也更期我们待设身处地的关怀。

这就要求我们全身心地关注孩子,给孩子以希望,更开放、更宽容地与孩子相处。如果父母有舐犊之情牵扯其中会不自觉地去爱孩子,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父母没有系统的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不知所以然。那身为教师,其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更需要职业和人道主义的责任感,根据不同的个体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教育意义的陪伴和指导。

2、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无比重要

什么是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是感知和倾听学生的能力。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是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强调的是能够意识到在具体的情境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能力。

它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确保让孩子感受到你“在”,以及有效实现教育独特性的不二法门。教育是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一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

怎样获得教育敏感性和机智呢?虽然这种能力没法简单遵从某种规律去获得,但是却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教学实践获得。就像医生诊断病人一样,老医生的临床经验多,那么他诊断的结果就果断而准确。教师也是,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不是虚无缥缈的,是用心对待每个孩子之后获得一种综合能力。依然记得初入教室的时候面对学生的那种拘谨、不知所措,往往学生一个故意的挑衅,就把我憋得说不出话来。前几天一节美术课上,我发现一个女生没有在认真复习,在写一张小纸条,我问她“在干什么呢?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复习?”小姑娘愤愤地抬起头看着我说:“有人在书里写我的坏话!”,因为美术课本循环利用的缘故,很多学生会在书里夹小纸条,或者在书上相互留言。我随口说了一句“你写这个纸条有什么用?除了让对方看到后知道你生气了,他的目的达到了,你能查到他嘛?”小姑娘楞了一下看了我一眼,收起来小纸条,认真地开始复习课本了,这一刻一种胜利感从我心底油然而生。我想这一刻我这种自然准确的处理方式断然不是从哪里学到的,而是这几年用心去和孩子相处所获得的。

3、好的教育一定离不开教育学反思

“教育学指向的是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的重要结论。鉴于教育现象学特别强调“智慧的教育者”应当形成“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保持对教育行为的经常性反思,以确保对特定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以及对特定个体所做的教育安排的适用性。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监控能力,提升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叙事、教学日记就显得尤为重要。描述具体情境下,特定孩子的具体的教学事件。尤其是针对问题学生,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就像医生在给病人诊断的时候会了解过往病史,以及最近的一些状况。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不同,同样的一件事,老师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临场处理和反应,这就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积极的课后反思。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位良师益友,希望通过对《教育的情调》的品读,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能知行统一,带着敏感、机智和爱,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切实地关心孩子、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和成就孩子。(郑丽)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