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夜》观后感15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22日读后感评论88 阅读1741字

很久没有看电影了,23日下午走进天行影院,观看了电影纪录片《武汉日夜》,该片是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由曹金玲执导,王平久总策划、监制,2021年1月22日上映。影片用电影化的视听语言,让我们重新回到了2020年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几个“平凡人”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是一个英雄的民族,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影片彰显了在危难时刻我们民族的精神、国家的韧性和时代的风骨,通过真实的细节刻画,为国人矗立起一座心灵的方舱。

真正的艺术家都明白:故事好编,零件难找。而这个零件就是细节描写,写文章需要细节描写,电影也需要细节刻画。细节描写映射出导演对其电影作品场面和人物掌控调度的能力,对剧本本质内容的理解达到的程度。《武汉日夜》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刻画,把几个平凡却感人至深的故事串联在一起,用光影真实记录了武汉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这些珍贵的素材里,记录着紧张的抢救、焦急的等待、战场的婚礼、不舍的告别、黄鹤楼的孤独和希望的新生。通过细节刻画,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表达了对平凡而勇敢者的讴歌!

运用反复手法刻画细节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影片中反复出现一个小女孩的声音,从开始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给爷爷朗诵,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对爷爷的思念。片中小女孩用《映山红》的旋律给爷爷唱歌“夜半三更哟,盼爷爷归……”,“寒冬腊月哟,盼爷爷”,病床上的爷爷眼角流出坚强的眼泪,这热切的呼唤就像一股暖暖的春风从爷爷心上拂过,这是爷爷战胜病魔的无形的精神力量。片尾小女孩的声音再次响起,她说她和弟弟在爷爷不在的日子里,学到了很多新技能,等爷爷回家要跟爷爷PK。这个稚嫩却充满希望的声音暗示了抗疫斗争的必将胜利,暗示着武汉的春天必将到来。

影片中多次出现空荡荡的街头,风雨中孤独的黄鹤楼,静默的长江水,如血的夕阳,伫立在黄昏光秃秃树上的鸟儿,运用这些物象细节来衬托疫情的严重。这些物象让人感受到整个城市死一般的沉寂与压抑,但每幢房子每个窗户透出的静静的灯光却又让人心生一种无以名状的温暖和希望。

通过细微之处的挖掘和表现,塑造朴实真实的人物形象是影片的另一亮点。

影片中一位新冠患者的产妇,孩子刚出生时,体重才三斤,医务人员拍拍孩子的小脚,等孩子“哇哇”大哭回应,她们疼爱地把她包裹好,像抱着自己的宝贝不停夸:“好可爱啊!”孩子用洪亮的哭声回应医务人员的赞美。孩子被送进监护室后,医务人员为孩子作了一个鸟巢状的窝,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力量。与此同时,影片中出现了一只戴着白手套的手,大掌托住孩子的小掌,大拇指不停地轻轻抚摸婴儿的手背,孩子也许从抚摸中找到了被母亲关爱的感觉,哭声渐渐平息。

一位给妻子送饭的丈夫,站在住院楼的一楼,用手机寻找妻子的影子,抬头远远地望着楼上窗户边的妻子,千言万语想说,从嘴里出来的却是:“还好吗?还好吗?没有不舒服吧?”泪水夺眶而出却又不想让妻子发现,用手背摁住额头,强忍住呜咽声,明明想多看妻子一眼,可吐出的是:“快进去吧,快进去吧!”一个朴实真诚的汉子,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对妻子深深的爱,这朴实的话语胜过世上的任何山盟海誓,给了妻子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类似的细节刻画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拉着恋人无畏前行的背影,躺在车上睡觉的白衣天使,想最后看一眼病逝父亲的无助哭声,紧紧拉着医生的手寻求力量的手,不停劝慰鼓励病者的声音,对死者的家人不停说“对不起,我们没有救活他,我们尽力了”的歉意……

《武汉日夜》将镜头对准患者、家族、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居民,展现了一股股携手同心、共克时艰的力量,他们用点点滴滴的温暖汇聚成大爱,再次让春天回到武汉的上空。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的:“我看到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片尾,春暖花开,厨房有了烟火味,人们打开窗户,走出屋子,走上街头。斜阳柔和,水面波闪,鸟儿婉转,汽笛长鸣,白衣天使用手机定格美好的春光……《你真好》音乐响起:“你真好,你真好,你陪我哭,也对我笑,舍不得我一个人老……”周迅低沉温暖、清澈有力的歌声倾诉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

走出影院,走在熙熙攘攘的街路上,总有一个声音在心底萦绕: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笑容,珍惜每一次冬春交替的时光,向阳前行!(朱礼卓)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