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时我就经常想,如果从小到大我接受的是另外一种教育体系,接受的教育更为人性化,是不是自我觉醒会来得更早?现在是不是会过得更好?
工作之后,我见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由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有的学生很早就表现出在学习上的天赋,有的学生在学业上的糟糕表现被贴上了后进生的标签,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喜欢和老师沟通交流,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如果老师过多关注,反而使他不自在.......
如今我已为人父母,尤其小孩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也会忍不住焦虑,怎么样才能给自己的小孩带来更好的教育,让他变得更优秀......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直到我看到了《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这本书是中国台湾人陈之华士女的著作,陈之华女士,由于先生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一起和先生去芬兰生活。在芬兰的6年时间,两位女儿从小学升入中学,从以英语为主的国际学校过渡到以芬兰语为主的当地学校学习,作者作为母亲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得以一窥芬兰本地的教育全貌。除此之外,由于作者对教育饱含兴趣,她还独立参访了芬兰从北到南,从位于北极圈的极地到赫尔辛基这样的都市的很多所学校,从而使得给读者们带来一份关于芬兰基础教育详尽的考察报告成为可能。虽然由于女性视角,感性免不了多于理性,主观的有感而发更多于客观的数据统计,但是对于很少有机会接近北欧教育体系的国内读者,作者的这份报告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本书是她对芬兰教育全面了解后的纵深解读。
芬兰,可能大家对它的印象就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千湖之国、北欧五国之一,自然环境优美等等,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芬兰国土的1/3都处于北极圈内,一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冰天雪地中度过,位于北极圈内的领土更是在这近半年中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如此的先天环境实在说不上有多好,芬兰国土面积只有3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云南省面积,人口也只有500多万,还毗邻俄罗斯这个强邻,即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此艰难,芬兰多次在PISA评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三年对全世界15岁学生进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保持领先地位,是各国争相学习的对象。
芬兰之所以以小国之力能够成为世界教育强国,文中作了纵深解读。其中有几点印象非常深刻。一是芬兰教育当局对老师是没有考核的,老师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教育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进度的推进。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芬兰很重视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希望能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期与科目的了解。二是芬兰教育当局对教师人才的选拔。芬兰是对教师极为尊重的国度,教师在芬兰的社会地位是可以和律师以及医师相提并论的,可见教师受重视的程度。有一个例子是芬兰人认为单单凭考试分数来选拔教师候选人不够科学,因为分数高并不意味着他或她就适合当老师,反而这些学霸们很有可能理解不了学渣们的痛苦,而在芬兰,不能包容和同情学渣是比较不能被容忍的事情,所以他们有独特的考试体系来选拔心理上和性格上都比较适合当老师的人才。看到这里瞬间觉得当父母的如果早年有当学渣的经历也是件幸运的事情啊!至少当你孩子在残酷的竞争中不幸沦为学渣时,你不会暴跳如雷,不会急火攻心,不会气急败坏,毕竟你也有学渣的经历,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芬兰选拔教师的要求很宽松,相反,在芬兰当老师的门槛很高,考核十分严格。20世纪70年代起,就要求全国范围内所有小学及以上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硕士学历。所有师范教育全部由研究型大学提供,教师都需要接受至少五年的教育理念学习、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老师这个职业在芬兰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政府官员、医生、牧师等。老师们所想的都是如何善待学生,怎样教导才对学生最有益处,从来不是为了要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他们压根没想过要“争第一”、“抢第一”。因为教育体制对老师们没有任何的评比、考核。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尽其所能地去教导所知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如此单纯而已。
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两点,才有了第三点:老师们对待考试的态度。芬兰的老师认为“考试只是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学生对于这门科目的认识到了哪里”,而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他们不会把考得差的同学揪出来加以惩罚,而是会认真地想办法看看怎么帮助孩子们复习。
因此,在芬兰,孩子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在孩子的心里,不会住着一个可怕的“别人家的孩子”。任何一个孩子,不会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不会被当成拖累全班成绩的害群之马,更没有人会放弃他们。因为无需每时每刻与他人做比较,孩子可以安心地做自己,成为自己。去探索自己的潜力所在,去发现生命的价值。
芬兰中小学生的上课时数,是全世界最少的。但这仅仅是学生们学习时间,而不是老师的工作时间。由于某些地区孩子少,一个学校只有几十个孩子,所以混龄教育就变得寻常。混龄其实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很考验老师的课堂把控能力。老师会花大量时间精力来备课,甚至是多个年级、多个学科联合备课,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知识体系。
其实总结下芬兰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机会均等、老师自主、学生为中心、实践中极具生活价值的学习。其实质就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与芬兰的国情、人口及地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芬兰最大的优势在于人少、经济发达,所以芬兰看到的不是那一小部分精英,而是那更宝贵的值得关注的大多数,因此芬兰教育极为均衡。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很难做到不关注成绩,毕竟成绩跟教育资源挂钩。但芬兰教育的一些做法却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和启示:
1.重视基础教育。芬兰的教育体系中非常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阅读乃终生资产。他们在教材的出版过程中更是精益求精,不遗余力,致力于给孩子们提供既丰富又有趣的内容。又比如,芬兰到处都有社区图书馆,哪怕再偏远的图书馆设施都是一流。除此以外他们还有流动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深入各地,尤其是位于北极圈深处的地区,所以哪怕在北欧冬季的寒冷永夜里,那些地区的人们只要愿意也可以很方便地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
2.注重融合教育。一种融合是多学科上的融合。另外一种融合是身心有些许残疾的孩子与正常孩子的融合。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欣赏比他强的人,怎样去帮助比他弱的人,如果一个孩子能真心地同情弱者赞美强者,他是不是就更有可能拥有幸福的能力?
3.人生究竟不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比起跑线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终身学习、善于思考总结的能力和习惯,毕竟,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让孩子做好自己,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张祥文)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