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故事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资治通鉴·周记四》中均有记载,在《史记》中司马迁不惜笔墨详细记述了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惧身死,持壁撞柱的语言和举动,使后人赞叹,节选如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但是在《资治通鉴》中,仅用十多字“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dai四声)秦王,复取璧”。蔺相如的计策是“诈绐”二字,绐的意思是疑惑混乱。
无论两本书记载过程的详略差异如何,其结果都是完璧归赵。如果作为一场政治外交,看起来是赵国获胜。但我有不同的感想:
一、和氏璧本来就是赵国的,赵国拿到秦国去,最后又拿回来了。在物质上赵国没有任何损失,顶多花了点运费和时间。当然,在物质上赵国也没有任何收获,一座城池都没有换回来。在精神上,相当于赤手在老虎面前走了一圈,摸了下老虎胡须而没有被伤害,勇气可嘉。
二、和氏璧作为一件奢侈品,确实是无价之宝,如果能用作流通,它应该发挥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但是,如果用来收藏,它的作用仅止于少量占有者的欣赏,与国民的吃穿用行毫无关系。它去了秦国这一趟,不说换十五座城,哪怕是换一座城,在战国那个不讲究礼仪谦耻只在乎实际的时代,也是发挥了价值的。然而实际结果没有,蔺相如仅因为秦王无诚信二字并没有展开深度的谈判,以怒发冲冠之气魄又把和氏璧拿回来了。
三、秦王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的说法,肯定是假的,因为这是违背秦国的战略的,秦国的城池都是士兵们战场上一刀一枪用生命拼出来的。拿子民的鲜血去换一块石头(虽然它洁白无瑕),别说十五座城,哪怕一座城,秦国人都不会答应。秦王要是答应了,那他就是老糊涂了。这个事实秦王自己知道,蔺相如也能猜出来。唯有赵王还在那里左右犹豫,“答应交换怎样?不答应交换怎样?”,其心理琢磨的是“想换又不想换”的难舍难分的纠结,就是个笨蛋。他要聪明的话,那就刚好以秦王的条件为开头,展开政治谈判。双方商定谈判地点,商定交换哪些城?哪怕最后谈下来只换一座城也是赵国的胜利。具体谈判过程让蔺相如全权负责,赵王让廉颇备战从后面支持。如果能换下一座城,那么给赵国人的印象是赵王“君子不器”能带领赵国强大。而秦国人觉得秦王违背了秦国的战略方向,开始迷恋享受,秦国衰落。总之,和氏璧就是块烫手的山芋,谁爱要谁拿去。但是,赵王始终还是舍不得和氏璧,蔺相如能看出来,事情才发展成这样。
四、在秦王宫殿上,秦王不会拿了和氏璧又不谈交换城池的事情,让蔺相如站在那里一直尴尬。左右的秦人都在看呢,难道秦王真这么蛮横不讲诚信?如果蔺相如不说话,秦王欣赏完和氏璧过一会儿也可以说:“其实我就是想看一看这块和氏璧到底怎样,现在我看了,感觉它也就是一块比较漂亮的石头而已,不值十五个城,你拿回去给赵王吧,替我谢谢他了。你这一趟辛苦,你的食宿费用和这来回的运费我掏了。”话到这个份儿上,蔺相如还能说什么呢。难道他要说,“不行,一定要换。这和氏璧已经被你摸过了,成二手的了,我再到其它国家换就不好换了......”但是,蔺相如是有心计的,他抢先了一步说话,化被动为主动,也为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同时,为自己立下了第一笔政治资本,让秦王赵王都刮目相看。
五、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赵王大喜,蔺相如被提升为上大夫。这算不上什么大喜的事情。包括后面的渑池会,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要挟秦王为赵王击缶,赵王完全可以说,“蔺相如,不得对秦王无礼,既然秦王不会击缶,那就算了。”然而蔺相如又一次为赵王赢回了尊严,回国后被封为上卿。可以说,蔺相如的两次升级完全是为了维护赵王的虚荣心和面子,没有任何军功和物质收获。所以廉颇不满,廉颇实际上是对赵王没有国家战略而不满。照这样下去,那人民都不想靠打仗立军功了,大家都琢磨着如何让赵王更有面子,赵国肯定是衰落下去的。
六、蔺相如最可贵的品质是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只是靠智谋获得的,不能在赵国军队中获得地位,所以他不和廉颇争斗,以和为贵,二人取得相互信任。《史记》记载如下:
赵王归国,以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不欲争列。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其舍人皆以为耻。相如曰:“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至门射罪,遂为刎颈之交。
七、从完璧归赵(赧王中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二八三年)),到渑池会,负荆请罪(赧王中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二七九年)),历时四年,蔺相如从一个平民升到上卿。这个过程并不可取,但是因为赵王的性格也没办法。蔺相如不但有智谋,也懂得顾全大局。或者说,进入政治系统只是他开始人生理想的第一步,而真正体现他才能的应该在后面。一个人的历史也很漫长,每一阶段有每一段的任务。
总之,要像秦国那样,有实力什么都不怕。不要像赵王那样贪恋奢侈品和虚荣。学习蔺相如,不但有智谋还要懂得与人合作,以和为贵。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