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稻盛和夫《干法》有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24日读后感评论75 阅读2769字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恐惧劳动的倾向,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把工作视作剥夺人性的苦役。甚至很多人干脆就不求职、不工作,而选择在父母的庇护下混日子。要不然就不务正业,靠打零工糊口。无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的增加,是劳动观念、工作意识改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把工作看成不得不干的“必要之恶”,这种观念在私下里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心里还是不愿工作,但为了要吃饭又不得不干,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轻松而又能多赚钱。不想受企业的约束,只注重私人活动的时间,只想埋头于个人兴趣,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富裕的时代背景下,深深渗透到了年轻人群体当中。

因此,今天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工作”的根本意义的正确认识,不愿好好地面对它。对这样的人,我想问一句: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

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而不是老师口中说的你只要好好学习考上了好大学你的人生就会幸福。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老师们家长们教我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好工作,买上房子,娶上媳妇,这是他们口中的幸福生活,这是人生的上半场,但是下半场怎么踢为什么没人告诉我们了?

在这本书里,通过叙述稻盛和夫对“工作”的思考和体验,他将告诉大家,劳动可以给你的人生带来多么巨大的收获。

稻盛和夫从小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先是初中升学考试失败,接着患上肺结核,徘徊于死亡边缘。后来拖着孱弱的身体第二次考初中又落榜,同时因为战乱家屋又被烧成废墟。考大学第一志愿大学的医学部没能考上,只进了地方大学的工学部,然而毕业后去大企业应试求职却又遭挫折。最后去了一家小公司,这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亏本企业。最后是什么改变了他呢?是他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为什么要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为了吃饭获取报酬,就是劳动的价值,就是工作的首要的要义。但是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为了吃饭这一目的吗?稻盛和夫认为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动摇。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而在给人类带来近代史文明的西方社会里,从基督教思想起源,“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相当普及。在《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被赶出伊甸乐园,原来在乐园里他们不需要劳动,但遭放逐后,为了获得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他们为了抵赎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劳动”这种惩罚。于是劳动在人们的意识里成了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形象。也就是说,对于欧美人而言,劳动本身就是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因而产生了近代的劳动观: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这样的劳动观,他们认为劳动虽然艰辛但却能带来喜悦感、自豪感,并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劳动是高贵的行为,日本的工匠精神的灵魂也是源自于此。有许多优秀的工匠,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充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是既能磨炼技能,又能心志的修行,他们把劳动看作是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然而,随着社会逐步西方化,日本人的劳动观也发生了变化,许多日本人把劳动看作了一项单纯的苦差事,甚至厌恶劳动,厌恶工作,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在上演。

如何投入工作?大多数人初出茅庐,只能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但问题是,多数人对这种“不喜欢的工作”抱着勉强接受、不得不干的消极态度,因此分配给自己的工作总是感到不满意,总是怪话连篇、牢骚满腹。这样下去,本来潜力无限、前程似锦的人生只会白白虚度。无论如何,必须得喜欢上自己的工作。要把“被分配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天职,如果你不肯抛弃“工作是别人要我做的”这种不恰当的意识,就无法从工作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年轻不要想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去做对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对自己的职业要有一个规划,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真正既喜欢又对的工作实在是太难找了。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只要喜欢了,就能不辞辛劳,不把困难当困难,埋头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就能获得能力。有了能力,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要想做出成绩,首要的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工作,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要你这么做了,人生就将硕果累累。

稻盛和夫先生有一个公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思考方式×热情×能力。方程式由“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三个要素组成。所谓“能力”,就是指智能、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从0分到100分。“热情”又可称为“努力”。从缺乏干劲、朝气、懒散潦倒的人,到对于人生和工作充满火焰般热情工作的人,这中间也有个人的差别,也从0分到100分。所以说即使能力很平凡,但只要拼命努力工作就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此外,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乘以“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最为重要,它的分值从-100分到+100分,变化幅度很大。不厌辛劳,愿为幸福生活而拼命工作,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正值;相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否定真诚的人生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负值。因为是乘法,持有正面“思维方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就会是一个更大的正值。相反,如果持有负面的“思维方式”,哪怕是很小的负数,乘积一下就成了负值,而“能力”越强,“热情”越高,反而会给人生和工作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这是无情的事实。

稻盛和夫原来是个很普通的人但是他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人人都敬仰的企业家。他的人生经历回答了那个如何踢下半场的问题,同时也回答了如何过好一生的问题。可以看出他的上半场踢得并不是很精彩,但是他凭借着自己对工作的认真,热情,扭转了局势。职业生涯是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但是遗憾的是很少有老师家长教这一方面的问题,甚至是有些家长老师自己过得不好把责任都推给了上半场的不幸经历,然后得出结论自己过不好一生,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现状,所以整个社会的声音就是如何踢好上半场,费尽心力的强调上半场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下半场。他们没有意识到人和人的周期是不同的,就像花一样。有的花是春天开的,有些花是秋天开的,在春天有些花开的时候,不要去责怪秋天的花为什么不开,而是要去细心呵护,认真施肥。等到合适的季节花开的一定是姹紫嫣红。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长跑,起点与终点离得实在是太远了。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