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24日读后感评论56 阅读1661字

写作是我一直很热爱的一件事。每次徜徉在文字中间,用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宣泄着自己心中所想,很多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或者表达的内心变化,都可以通过洋洋洒洒的文字描述出来,那种感觉仿佛清茶过喉,回甘无限。

很幸运,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老师,她是我在校园生活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她在黑板上写下的每一字我都百看不厌,粉笔的顿挫中体现着她对教学的严谨和热爱。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写日记并告诫要认真仔细观察事物,并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春天,学校会组织春游,大家带上各种各样的好吃的,一起在山上的矮树丛中唱歌跳舞;运动会,我们有自己的鼓号队,多才多艺的老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指挥;夏天,也会安排到学校旁边鸟语花香的动植物园中拍照;秋天,大家拿起镰刀,排好队去学校后面的山上割柴。这些活动,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春蕾杯”作文竞赛,得了奖。兴奋得一整天都坐不住板凳,一放学恨不得飞到家里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里人。我拿着奖状和我父亲炫耀,感觉自己特别骄傲。从那以后,小学到初中的所有作文竞赛,我都报名参加,几乎每一次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初中的时候,姐姐给我买了上百册的作文书,很享受一个人读作文的时候,琢磨和思考的过程,让我总会产生新的思路。我和姐姐一起读名著,一起讨论主人公的遭遇和处境,怀着对各位中外写作大师的崇敬之情,我认真地阅读着每一本名著。这对我的写作,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不知不觉中,也开始慢慢地喜欢读书和写作,渐渐地,这从一种喜欢变成了一种习惯。

当了老师之后,开始一点点写点什么,从记录班级的点滴小事,到自己对于教育现象的所思所想,再到引领孩子们一起写作,这经历了大概五年的时间。我劝诫孩子们要抓住每一个灵感闪现的瞬间,因为好的思路往往会因为时间的间隔或者拖延消失在时光的泡沫里,再想抓住或者回忆起来,也没有了当时的味道,写出来的文字,也会让人感到晦涩。

读了闫学女士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字里行间读到了自己曾经忙碌工作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一个字一个字为孩子们审稿子,校稿子,修改错别字,修改标点符号,认真细致地排版的日子,仿佛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懵懵懂懂做的事,得到了印证。这便是阅读的快乐之处,总是能在文字中找到可以撞击彼此心灵的语句,于是便产生绚烂的烟花,绽放在夜空之中,照亮双眸,印在心里一般。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老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老师。他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是呀,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讲授都需要教师良好的语言功底,也就是说要把讲授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厉害的老师,思维能力再出色的学者,如果不能通过语言把内心所想,毕生研究表达出来,便如“茶壶里煮饺子”般难受了。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如果在课堂上,不能清晰地进行讲授,不能有逻辑性地安排课堂内容,“天马行空”式的课堂,学生一节课下来,会十分疲惫,对于知识更是“云里雾里”般困惑不解。

看来,学会如何使用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在平时多读书,勤动笔,能够把内心所想变成文字记录下来,事后翻看,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样积累下来,想必那些要上交的材料、论文等也不再是令人“头疼”事了。

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们写文章,也会变得轻松很多。以身示范虽是一种很朴素的教育方法,但是在师生对话中,却是最奏效的一个。教师的一次示范,胜过多次的口头说教。

正如闫学女士在书中所说:“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与学生谈写作,去谈那些好的文章是如何构思直至成文,谈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构思的角度,用词的比较、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体会,这将远远胜过学生一个人面对那一篇篇现成的范文。这将是一种更为鲜活、生动的体验,是一种更为真切、有益的引导。”

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愿意优美地讲述周围美好事物的人,一个把推敲字眼的要求视同观察美好事物的要求的人,一个在普希金、海涅的诗歌熏陶下成长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暴躁无理和恬不知耻的人。”(闫学)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