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春》拖到昨天才算看完,拉长的时间线让书中的人物、情节没有一股脑儿地直接安在我的脑海里,而是将我也变为书中的一员,跟随着觉新、淑英等人,一次次接受家族的逼迫,无数次试图冲破封建宗法束缚,最终走向新生活。
《春》的故事以淑英视角展开,同时描写了觉新、觉民、淑华、琴、蕙、芸等一众人物的悲欢离合。淑英等人生活的高家是一个腐朽的封建旧式大家族,自祖父死后,三兄弟更加无所忌惮,克明道貌岸然、冥顽不灵,克定冷血无情、只知道败家,克安公然与丫头偷情还不觉羞耻。在这样的家庭下长大的淑英等人,虽然接受了一定的新知识和新思想,但同时又不得不被旧礼教束缚着。淑英等人身为大家族的小姐,被长辈视为婚姻的附属品,成为那些只知吃喝玩乐、品行不端的世家子弟的玩物。蕙被父亲做许配给郑家少爷,生病后婆家不允许请西医,于是小病拖成大病,生命如鲜花一般走向枯萎;淑英早就被定好春天一到就嫁给“不学好”的陈二少爷;淑华年纪略轻,却也在她人的命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有琴与觉民算得上两情相悦,但这也是觉民勇敢逃婚后的战果。
与大家族里的女性相比,觉新、觉民、觉慧等男性人物更自由,但身处旧社会,面对家族自上而下的残害,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同样没有发言权。觉新身为长房长子,对婚姻无法做主,唯一的精神寄托海臣早夭后,他如一具行尸走肉,失去了灵魂和生气。后来,他喜欢上表妹蕙,但却眼睁睁看着她跳入火坑,无法相救。他虽然不满旧社会的专制,却惯于隐忍,趋于麻木,不做声、不反抗,令人可怜之余又觉可气。二少爷觉民不像觉新那样委屈求全,也总是抨击觉新的懦弱顺从,他崇尚自由,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会给淑英出谋划策,最终帮她逃离了这个家。
看着淑英日日为自己的婚姻担忧;看着蕙在嫁人后日渐消瘦、病痛缠身;看着觉新在海臣死后陷入绝望、再无半点对生活的期盼;看着觉民在反抗与不反抗之间内心极度挣扎;看着淑华在目睹一次次的惨剧后决心不重蹈覆辙,我的心也随着他们的起起伏伏而百般纠葛。我愤怒于竟然会有周伯涛和高克明这样的父亲,把亲生女儿送进火坑,在女儿发出求救时视而不见,充当着错误婚姻的帮凶,直接造成了惨剧发生。一方面,我为觉新的遭遇而“哀其不幸”,可怜他接连遭受失去爱人和幼子的打击;一方面,我又为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软弱而“怒其不争”。他本可以站出来反对蕙的亲事,在蕙生病时坚持请西医救治,本可以在克明等人面前提出不要将淑英嫁到陈家,本可以想出法子帮帮枚、剑云,本可以像觉民、觉慧那样冲破桎梏、打破牢笼,但他全部囿于长房长孙的身份,甘当旧社会的遵从者,无形之中策划了他人和自己的悲剧。
在一众人物中,我最欣赏淑华,最敬佩淑英,最崇拜琴,最喜欢觉民。我欣赏淑华自始至终都不甘心臣服,不做长辈面前的“乖乖女”、家族的“大小姐”、婆家的“好媳妇”,她对旧礼教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追求也一直在感染着身边的人;淑英虽然在得知自己的命运后陷入了短暂的消沉和绝望,但她从没有放弃自我解救,不顾父母反对继续学英文,勇敢走出家门,加入新青年的行列。她的人生轨迹与他人相比更加曲折,但她不满现状、敢于抗争的性格也是帮助她成功逃离的关键。在促成淑英逃跑的计划中,琴和觉民担任了策划者的重要角色,也是淑英从麻痹走向觉醒的鼓励者,他们无时无刻不给淑英灌输进步理念,带她看新话剧、了解新杂志,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淑英的“重生”。
《春》只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其中屡次提到的鸣凤、瑞珏、梅等人想必在第一部中有详细介绍,而淑英离家后将何去何从,淑华、芸、觉新等人后来如何,也恐怕需要在第三部中才能找到答案。刻在我脑中的,是淑英、淑华、觉新、蕙等人那天一起游湖踏春的画面,那样美好,那样纯粹,似乎暂时把高家、周家抛在了脑后,也忘记了各人即将接受的一切。蕙说,“这恐怕是我与你们在一起的最后一个春天了”,没想到竟一语成觑,琴在接到淑英离家后的第一封信时那样欢欣,不由地重复淑英在信中的话——“春天是我们的……”,然后露出久久的笑容……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