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遥《人生》有感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24日读后感评论48 阅读1565字

还是先简单地概述一下《人生》的故事吧。

作品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了小学教师。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当个小学教师,那就是很体面的职业了,所以,高加林很满足,他的家人觉得很荣耀,村子里的人也很尊重与羡慕他。可是,好景不长,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无事可做,取代了他,他万般无奈,只好回家当农民。在这段痛苦煎熬的时光里,邻家的姑娘林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

林巧珍是村里长得最漂亮的姑娘,她自己没有文化,却渴望能与有文化的人一起生活。她心疼高加林,体谅高加林,深爱高加林。在与她的交往中,高加林走出了失业的阴影,内心转而趋向于宁静。正当他准备安心做个农民的时候,命运又光顾了他,他的叔叔调回了故乡,在农业局长自作主张的斡旋下,高加林摇身一变,又由泥腿把子变成了县城里的记者。这是一个更体面的职业,他干得风生水起,尽情地展示着他的才华。此时的高加林,可谓是意气风发。

古话说的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高加林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后,他就在同学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当他从农村走出来,干了人们向往的记者职业时,他的同学一个一个又都找来,围在了他的身边。在与同学黄亚萍的相处中,在都市的繁华生活中,他与巧珍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于是,在黄亚萍的鼓动下,他下定了决心,放弃了巧珍。可是,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因为叔叔的原因而当上记者的事被人揭发,高加林不得不卷起铺盖回到农村,而此时的巧珍,己成为了别人的新娘。

小说就以这样一个悲剧的爱情结了尾。我们读者,或许会谴责高加林的移情别恋,忘恩负义,或许会嗔怪他重名利而轻情义。我对高加林和林巧珍爱情的悲剧,除了惋惜与遗憾之外,更多的是理解与同情高加林的纠结与痛苦,矛盾与挣扎。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哪有对错?所有的人,在当时的人、当时的事、当时的情形中所做出的选择,必然认为是最正确的选择。谁都只是清楚自己走过的路,对于后面将要走的路,谁能全盘全观!人生没有假设,有的都只是一个又一个正在发生的当下。过往已过往,未来还没来,唯能把握的就是当下,仅此而己。

林巧珍渴望与有文化的人在一起生活,那是林巧珍的梦想。高加林渴望走出农村,过都市的文明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高加林的梦想。巧珍,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走出农村;而高加林,从未安心于生活在农村。两个人做着不同的梦,怎么会有走到一起的结局。这样的两个人,纵使是爱了,爱亦会弱如蝴蝶,最终飞不过红尘的沧海。

高加林,是选择和林巧珍生活还是选择同黄亚萍生活,这意味着他选择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两个人两条路,两条路两样风景,欣赏不同的风景,有不同的感觉,这主要取决于欣赏这风景的人。和黄亚萍在一起,他们谈的是文学、事业、理想、咖啡;而和巧珍在一起,巧珍只能谈褥子、粮食和加林母亲家里的母猪下了几头猪崽。他们的精神距离犹如游鱼之于飞鸟,可乐之于苦荞。

最好的爱情发生在志同道合、精神趣味相似、三观一致的两个人之间。爱情更多地体现为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莫洛亚引用婚姻反对者的话说:“一对夫妇总依着两人中较为庸碌的一人的水准而生活的。”高加林和林巧珍,两个人的精神世界、生活理想,相差如此之远,在一起生活必有一方会经受着精神的饥渴与折磨。如此想来,我们是不是会对高加林的选择有些许的包容与谅解?

我们自己呢?如果把我们放在高加林的境遇中,我们是否会毅然放弃去县城当记者的机会,与巧珍相守一生,终老农村?是否会不受黄亚萍的影响,一面在都市的繁华里实现自己的梦想,一面还能与农村的巧珍相爱如一?不要用所谓的道德标准去苛责高家林的懦弱,也不要用想象的品格来标榜自己的高尚。有时候,在现实的面前,那些口号式的教条显得不堪一击。站着说话伤不到自己的腰,却有可能伤到别人的心。

我们当宽容地对待作品中的高加林,也宽容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高加林。因为,我们都是高加林。(洪烈营)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