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人才辈出,谈及群贤毕集,不得不提的一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二则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的清末民初。前者自不必说,后者正是万里烽烟如衔燎过红墙黄瓦的那一年,北大的树木参天含冤、清华的荷花满园负屈,冯友兰先生携友人离平南下,满目凄然道:“这就是所谓丧家之狗,我们都是丧家之狗呵。”
冯友兰先生的话并无夸大,抵达天津又泊船青岛,到了长沙再转昆明,一路上风餐露宿、昼伏夜行,不知道多少人这般累累若丧家之犬地离开了故土。但也恰恰是国破家亡、英雄末路的彼时,风雨迷蒙的西南一角悄然挣出伶仃星火,燎了中国教育史的原。此后百年间,始终没有哪一所高校可以越过“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的成就,也始终没有人足以压下“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风采,至于西南联大建校八年,毕业三千八百八十二名学生,其中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一百七十一位两院院士、百余位人文大师,更是中国教育史上难以逾越的圣母峰。由此产生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层出不穷,大部分人将其归咎于教育体制,此外有的人认为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有的人则提出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还有些人认为高校大改革发展起来之后应该要做大、做强高等教育。其实同为“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从赴上海任上海工大校长开始就在解这道难题,从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三学期制、学分制、选课制到拆除四堵墙,再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理念,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近三十年的校长履职生涯中做出的种种探索最终成为了中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宝贵财富。2005年,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经典的“钱学森之问”的时候,九十三岁高龄的钱伟长校长在出席其生平最后一次本科生毕业典礼时,也面向全体学生慨然问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过没有?”
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赵忠尧丢掉所有的随身行李,不肯放弃的是从日军眼皮子底下抢运出来的那一坛镭,是李济和梁思永护送着一批又一批满载国宝珍玩的轮船沿长江溯流而上,急如星火。何为先天下之乐而乐?是屈辱与尊严,征服与抗争,形貌体态、志趣爱好不同的人们同着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道,上下求索未有变节。谁也不问战争到底会输会赢,但战火频仍,空袭不断,有人洋洋洒洒于人前发表学术演讲,有人一言不发在幕后进行研究考察,也有人循循善诱、谆谆告诫,致力于为理想中的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的国家培养人才。《南渡北归》里对梁思成重建中国营造学社这一事也只用了轻描淡写的七个字,“唯如此,方不辜负。”,不辜负“自己与同事的青春年华”,不辜负“老社长朱启岭的临别嘱托”,至于万万不能辜负的这寸寸山河寸寸金、这一寸山河一寸血,君子所性,不言而喻。
如果说“钱学森之问”是在问中国怎样出人才,那么“钱伟长之问”就是在问人才如何为社会造福。这样两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意在否定民国以后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而是对发展中的国家应该如何发掘和发挥创造性人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如何从知识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新发明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如何发挥现有人力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思考。“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时这样说,诚如斯言,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新时代的大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青年,而新时代的青年的任务,可以用列宁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出生在甘肃省通渭县一个小山村中的魏凯伦,家境贫寒、生活困顿,正是朝经暮史、废寝忘食,才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内军事院校的标杆——国防科技大学,站在山岗上喊出了那一声:“山,我走出去了!”在国防科技大学就读的几年里,他仍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训练上兢兢业业,学业上勤勤恳恳。今年,魏凯伦面临毕业分配的难题。在分配地点的选择上,他做了一个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主动申请前往新疆艰苦边远地区。对那些不赞同、不理解的声音,魏凯伦付之一笑,其实他所写的分配申请书中已经把一腔热血一颗丹心写得分明:“选择了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就是选择了牺牲奉献。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能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的时代新人既要做只争朝夕的奋进者,又要做上下求索的开拓者,更要做舍我其谁的奉献者。
彼时国破家亡需要救亡图存的精神激励,此时国泰民安亦然需要不忘初心的精神回归。“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昂首阔步于新时代,我们不仅要把西南联大师生于困厄中坚守学业、将毛锥化作武器的精神传承下去,而且应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把个体的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唯如此,南渡方有北归日。(黄楠)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