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日子在忙忙碌碌中悄悄地流淌,带走了幼稚与青涩,沉淀下经验和智慧,就这样人便获得了成长。人本主义教育之父罗杰斯在回顾个人经历中,将自己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凝练成文字,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向读者娓娓道来。智慧的芬芳伴着墨香飘来,他仿佛面对面地与我们分享他的成长,我沉浸情境中体验着他的体验,感受着他的感受,此番阅读之旅轻松又愉悦,正如他所说:“当我们全身心地去倾听他人时,我们也获得了成长”。
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捧起成长的心
学会倾听是迈出成长的第一步。“倾听不仅让你懂得别人,也让你感觉自己触及了世间的真理;当我说我钟情于倾听时,我指的是深度倾听;我对一个人倾听得越深入,那么对其带来的影响会越大;当我倾听别人或被别人倾听时,我就能够用全心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创意、活跃、敏感、精确、同情,不带评判色彩的倾听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书中作者如是介绍倾听的价值和意义。对此我深有感触,倾听能促进人的内在成长,无论是倾听者还是被倾听者都会在倾听中受益无穷。
作为教师,一定要当合格的倾听者。教师在倾听中要有耐心,当学生向你倾诉时,你应该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更不要表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要知道学生是十分敏感的。倾听中,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以回应,对学生的感受表示共鸣,共鸣意味着你和他有同感,你是理解他的,你能从他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当然,还要让学生明确知道教师的态度,学生倾诉是想听听我们的想法,并由此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表现耐心、表达共鸣和表明态度是教师倾听中的三个关键点。在倾听学生中,我们能走近学生,建立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在倾听中,我们能走进真实的儿童世界,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捧起学生成长的心。
做一名睿智的共情者,共踏成长之路
共情之于“情”字,其影响不容小觑。共情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共情能更容易接纳和做到客观的同情;共情能给予他人深度的理解。正如书中所说:同理性、换位思考、倾听内心的感受,这都是共情的具体表现。
共情是什么?过去我总感觉自己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将心比心,去理解和包容,自认为共情大抵如此。作者强调,真正的共情是没有任何评判或诊断,真正做到共情要比有共情重要的多。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是根植在大脑特定区域里的,而难点在于,把我们的理解转化为思考后的行动。
一天下班,我刚进家门,便接到小豪妈妈的电话,她开门见山道:“老师,小豪刚回来就委屈地告诉我,老师不信任他,再细问,他便不说话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思绪回到放学前,小豪在排队时被同学检举,衣服布兜里装有卡片,按照班规是不允许带玩具到学校的,一旦发现就要被没收。于是,我就叫来了小豪,要没收他的卡片。可是他一反常态,拒不上交。理由是他并没有拿出来玩,是有人不小心手触碰到他的衣服口袋处发现的。而我坚持我的观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触犯必然追究。小豪迫于我的强势,只得不情愿地将一小摞卡片放到我的手中,当他转身的刹那间,我仿佛看到了他委屈和不甘的眼神。自己的心爱之物被没收,心里定然会舍不得,小豪的神情我能理解,于是,再次叫住他:“小豪,拿你爱玩的卡片上学,肯定会吸引你学习的精力,如果你给别人玩,还会带动同学无心学习,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你要吸取教训。”我的态度足够诚恳,只是在陈述事实,并没有严厉地批评和职责,可是小豪依然是一副毫无悔过之态,淡淡地说了一句:“老师,道理我懂。可我真的没拿出来玩。”小豪是个自制力不太强的孩子,经常违反纪律,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还偶尔撒个小谎,所以,对于他的辩解,我从心底里认为那就是强词夺理,但是碍于要组织放学,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只能就到此为止了。小豪妈妈的电话,不禁让我反思,我的处理是否有失妥当呢?
第二天,我再次将小豪叫到身边,他的神情对我还是有些抗拒,只是应付公事地回应着我,当我问道他带卡的真正用意时,他才吐露出实情。原来前一天是同学的生日,对方也是个卡片迷,所以小豪打算放学后送给同学作为生日礼物。
偏见和认知定势会削弱共情力,小豪的那句“我真的没玩”想必是真的,而我却带着过往的偏见来看待小豪,表面理解可行动上却并非做到共情。他的那句“老师,道理我懂”也深深地刺痛了我,孩子懂得道理,而我懂了吗?表达共情不仅仅是“道理我懂”,假如当时,我能对小豪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没有没收他的卡片,那么小豪就不会失信于同学,对我也不会敬而远之。所以共情并非道理,行动才是共情的核心。
在学会共情的路上,我们依然需要成长,在和学生的共情中,学生何尝不是给予我启发的老师呢?所以做一名睿智的共情者,我要和学生一起踏上成长之路。
做一名学习的促进者,让成长持续发生
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首先要营造氛围,书中写道:有爱的气氛不仅能让所有相关的人感到更加愉快,它也会更多地、更显著地促进学习。当真诚的态度、对个体的尊重、对学生个人世界的理解都具备时,激动人心的事情就会发生。回报的不只是分数和阅读成就等,还包括更加难以捉摸的东西,如更加自信、创造力增长、更喜爱其他人呢。总而言之,这样的促进是指向积极的、统一的、完整的人的学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责无旁贷,当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那么学生便拥有了终身成长的强大力量。于是我用自己的阅读来引导学生的阅读,在阅读指导的路上聆听花开的声音。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我注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课外阅读“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从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记得我讲到《繁星·春水》时,兴之所至,我谈到对冰心短诗影响非常大的泰戈尔,并背诵了《飞鸟集》当中对我影响较大的三首小诗。直到学期末,我才从一名学生的日记中得知,从我背诗的那天起,他每天晚上回家都要背两首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小诗,一个学期下来基本上背完了整本书。“无心插柳柳成荫”让我意识到,教师自身感染的力量是巨大的。
除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外,我有计划地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课堂上某位爱读书的学生圆满地回答完某问题,我有意表扬:“知道他为什么能回答得这么精彩吗?博览群书!”这既是对读书者的肯定和激励,也能够向其他同学传递积极信号,不知不觉中便营造了群体的读书氛围。
除此之外,我在班级中开展“好书分享”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推行阅读时间拓展制度,在布置某些基础性的家庭作业时,让学生在保证掌握的情况下可以少写或不写,把时间用来读书,这样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在活动推动中、在激励评价下,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阅读成为班级最流行的事情,班级学习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浓郁。
“活到老,学到老。”人的成长无止境。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要有不断成长的愿望和行动,做好学生成长的榜样。在倾听中,在学生的心田播撒成长的种子;在共情中,为学生的成长浇灌施肥;在不断促进中,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让学生的成长持续发生,从而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