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佳作,也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在本书中首次以大文化的视角和新鲜文化观念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用自己的旅途记录古今中外无数古迹名胜、文化故事,以自己的行动向人们展示何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自己的足迹丈量着思想与历史的距离。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找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文格,写出了历史的力量。
《文化苦旅》的灵魂在于一个“苦”字。这个苦不是旅途中受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国文化历史”像一个苦命的老者,经历风雨,苦行至今。中国文化体现一种“苦涩”的承载,一种艰苦的传承。这种苦最能激发每个国人深爱中国文化,敬爱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不单只是一种精神积累的财富和成果,更是一代代优秀的先进知识分子,在遥遥万里的历史长河中,用血肉之躯,用柔笔素怀,寄托的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你是否有那么一瞬间,为自己所接触到的文学书籍、历史典故、朝野演绎,以及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欣赏与赞扬;是否也有那么一瞬间,为这片苍老的土地,诞生过如此优秀的作家和名人,而感慨万分。是的,几千年前,这片现在经济发达的土地,或许是没有任何生存条件的蛮荒原野,或许是被各个朝代编为流放之地的死亡深渊,又或者,是从未有人听说过的无人区,但有时候,每一种精神物质的诞生和传承,总是这么让人出乎意料。那时候的人们或许从未想过,这片古老的土地,会是当时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会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豪杰与文人墨客,会孕育出如此庞大文化体系,而到了五千年后,曾经的蛮荒原野,曾经的不毛之地,积淀着多少的宝贵财富和希望。
初读每一篇文章时,总是会时不时的停下来仔细思量,是什么让这位学者在讲述一件别人看似平淡无奇,甚至平常普通的事时,总是在那缓慢沉着的叙述中,给人以阅读的快感和心灵的哲语。在读完一篇又一篇章节时,总是会不经意的回过头,细细思量每篇文章、每段文字,甚至是每一个词句中,包含的对中华文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看法。在沉着低语中讲述文化,在心灵顿彻中会悟文化,博古通今,而游刃有余。是这宽广万里的华夏土地,每一寸山河,都遍布着他的脚印,每一丈土地,他都用心灵去丈量。
整本书涉及的内容古往今来,承载的是文化的反省和深思。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细心阅读到某个地方时,他会在叙述中质问你,让你在他的见解当中,窥见所有事物的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历史,怎样的反思,或许是赞扬,或许是批判,但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下,你也会慢慢的陷入思考,明白作者的历史观点和文化观点,这便是洗礼,便是获得的无形财富。
“再小的个子,也能够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叹出重重的叹息。”《道士塔》这篇文章中,余秋雨在到敦煌考察时,发现一位名“王圆箓”的道士,为了自己苟且的生活,私自贩售了多少无法用财富去衡量的艺术成果,而更可悲的是周围的百姓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甚至是当时的清朝官吏,也是为了自己的那份蝇营狗苟,对外国文化强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那时候的“主人”王圆箓,也是为了自己,给这片古老的土地,蒙上了一层阴影。
书香氤氲,掩卷而思。每每开启这段思想的“苦旅”,无不让我感悟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的重要。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涵养“剑胆琴心”,读书是必不可少的操练;作为一名“打铁人”,要想做到铁面敢碰硬,铁骨勇担当,铁心善干事,更要循着纸色墨香耐心跋涉,感受阅读带来的阒静之中最沉重的启示。
秋雨先生说过,书就是路,路就是书。在纪检监察这条“特殊”的道路上,或许没有欢呼呐喊,或许要与青灯为伴,但要想从“苦旅”走向通途,就必须以全速发力的态势,以“善学、知责、明纪、敢拼”的精神,择善书、善读书,在全神贯注中读出思想、学出精神、悟出真谛。唯其如此,才能在农投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施展抱负、实现价值、走好人生每一步。(孙亚明)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