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朗朗上口的诗句来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春天的雨来得正及时,滋润了万物,也滋润了期盼及时雨的人们的心灵。
说到“润物细无声”,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调皮多动,经常违反纪律,从来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老师们都对她很头疼。很多老师都严厉批评她,但收效甚微。数学老师和蔼可亲,她没有批评小女孩,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和她谈心里话,像妈妈一样关心着她。她对小女孩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才!”小女孩终于一点一滴改变,成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这个故事中的小女孩,就是读小学时候的我。叶老师当年的亲切话语,直到现在我都印象深刻,这不就是春风化雨的力量吗?十几年后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从教几年,碰到了不少教育上的难题,也遇到让我觉得稍微头疼的孩子。许多家长会问我如何教育和转化孩子,虽然经验尚浅,但我也乐于与家长一起寻求解决方法。在品读了心理学博士迟毓凯老师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后,我真正体会到了“润物细无声,教育贵无痕”的道理。如果家校加强合作,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的策略,我们一定能发挥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让每一位孩子成长得更好。接下来我便谈谈全书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三种心理学策略。
01
知情、定情、共情
我们要学会利用情绪情感的规律,去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
“知情”,即了解学生情绪。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纪小,情绪的外露性比较明显,常常表现为他(她)的脸就是他(她)的心,即开心或者不开心都写在脸上,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往往在教育上呈现出人意料的效果。
“定情”,即稳定学生情绪。当一个人情绪激动的时候,容易受好的影响,也容易受坏的影响。我们既要利用学生激动的时候进行正面影响,也要避免学生激动的时候所产生的不理性结果。当学生发生冲突,或者与学生发生冲突时,如果有旁人在场,一定要控制住自己,以把激动的学生情绪先平稳下来为第一要义。
“共情”,即理解学生情绪。教师的教育影响要与学生的情绪发展同步,理性的问题用理性来解决,情绪的问题用情绪来解决。如果学生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情绪,那么,教师就应该以情绪为重点来解决其问题。例如,我们遇到不听从管教的孩子,如果执着于用说理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往往不能奏效。那我们要提醒自己换个角度,从情绪出发去解决一下,比如和学生聊一些他(她)感兴趣的话题,可能问题会因此迎刃而解。
02
学会转化叛逆的孩子
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小学生的叛逆心理呢?关键在于,他(她)跟你对着干,你不能跟他(她)对着干,了解其心理后再开始沟通。
首先,我们要学会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赞美是一种鼓励,它是植入内心的信心和力量;赞美也是一种肯定,可以使人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只要再鼓励一次,就会少一次离经叛道;多一次恭维就能让更多孩子加入我们的行列。对于叛逆的孩子来说,严厉的批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善于利用反心理学。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具有叛逆心理的双重性。对于那些叛逆的少年来说,他们之所以去做某些事,本来并不一定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有人禁止他们去做。反之,如果大人没有对此表现出太多的关注和反对,而是理解和认可,那么学生做起来就没什么意思了,叛逆的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进一步来说,如果我们对不良心理加以利用,就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帮助他们创造奇迹。
最后,要充分发挥家校合力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03
学会转化“破罐子破摔”的孩子
有些学生,被大人认为“不可救药”,他做起坏事来便心安理得了——就这样了,随你处理。时间久了,很多人忍不住在心底里骂上一句“死猪不怕开水烫”,然后继续束手无策。那我们要怎么办?很简单,救活了再烫—也就是先帮学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再批评他。
第一种“武器”是赞美。通过赞美,表达你对他的认可,帮他(她)找回本该就属于他(她)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自尊心提高后,再让其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做了蠢事,进而完成转化。
培养了自尊心之后,接下来我们便要努力使学生减少认知失调。第一,要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他与另一个相一致。当学生在“有自尊”和“犯错误”两种认知引发失调时,他(她)可以通过改变“犯错误”的认知来恢复平衡。第二,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例如,学生可以在“我有自尊心”,“我犯了错误”之后,再增加一个“谁都会犯错”来获得新的平衡。
第三,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例如,学生可以在认知上降低“犯错误”的权重来平衡高自尊,即形成“我是有自尊的人,我犯了错误,但错误不大”进而达成心理平衡。第四,改变行为。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即学生的未来不再用犯错来平衡高自尊,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不过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我们在行为改变之外,还必须截断他(她)不通过行为努力就恢复平衡的道路,比如,认真调查取证,让其对错误无处抵赖;再比如,告诉他“谁都会犯错误,但不是谁总是犯错误”,再比如,提醒他所犯错误并不是小事,影响很大,等等。
“润物细无声,教育贵无痕”,教育与管理学生是一门有趣又复杂的艺术。曾经的我在“无痕教育”的影响下发生了转变,如今的我正在学习运用“无痕教育”去影响和转化我的学生。身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智慧,与家长们合力合力,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