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3日读后感评论87 阅读1903字

我们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会因为遇到开心的事而笑逐颜开,也会因为遇到烦恼的事而眉头紧锁。不同的情绪伴随着我们从孩童时代到成人时期,又从不惑之年到耄耋状态,它仿佛是另一个我们,共生共长,从不停止呼吸。在漫长的生命里,我们遇到过很多事,也见到过很多人,在众多体验当中,负面情绪时而产生,就像一座无形却沉重的大山,有的人轻易被压垮,有的人与之对抗,也有的人能够做到视而不见。如果负面情绪不断堆积,不能进行及时的疏导,那将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当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后,我慢慢发现“做情绪的主人”一点也不容易,我们需要在对自我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式去缓解自己的压力,如果有需要,就得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书中登场的主人公和它的朋友们,都是英国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通过故事的延续和人物关系的延伸,看似童话的叙事风格下,适合不断回味和反思的心理咨询过程便逐渐展开。

病人“蛤蟆”:心理疗愈的探寻者

在经过一系列冒险故事之后,生活的变化和朋友的训诫,都让蛤蟆先生发生了转变,鲁莽任性的它变得双目低垂,俨然成为了“绅士”。这位“绅士”努力变成大家喜欢的样子,不再爱玩爱闹,也不再夸夸其谈,但是它却觉得“我整个人都不太好”。在朋友的帮助下,蛤蟆正视了自己生活的黯然失色,向苍鹭这位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它的十次咨询,是全部故事的线索,十次咨询后的转变,也让它的朋友们和读者们欣喜。

书中的蛤蟆,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它曾经拥有很多让人羡慕的东西,但也逐渐丢失了。我们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和处境的急剧转变,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不断堆积,会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看法。我们会像蛤蟆那样脆弱,会怀疑自己乃至自我否定,或许某些问题来源于我们的童年时代,我们想要彻底忘记和根除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去缓解,稀释之前的不快,形成自己的积极情绪。没有人能让我们不快乐,除了我们自己。

咨询师“苍鹭”:新生活的指导者

和蛤蟆相比,更为理性的是苍鹭,它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是蛤蟆新生的推动者。它不像蛤蟆的朋友,也不像蛤蟆的父亲,为它忧愁,对它苛责,而是站在更为客观的角度,为蛤蟆指明方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苍鹭从来不会跟蛤蟆说应该怎么做,而是问他“为什么”询问蛤蟆造成这种处境的原因是什么,帮它溯源,帮它直面问题。在一次次的咨询中,蛤蟆的身世故事逐渐完整,它抑郁的多种原因也慢慢清晰,而蛤蟆对苍鹭的不同态度,或顺从赞同,或质疑反击,都成为了这次心理咨询重要的组成部分。

苍鹭和蛤蟆的对话,不仅是为了疏导蛤蟆,也是为了疏导众多的读者,这不只是蛤蟆先生的心理治疗过程,同时也是我们的。我们也在苍鹭的一步步引导下,去问自己“为什么”,去直面“自我状态”,更加了解自己。借着苍鹭,作者向读者科普了较为浅表的心理知识,让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这些心理常识,明白当处于蛤蟆相同的处境中,自己如何去干预自己的心理,防止问题更加严重。

“蛤蟆”与“苍鹭”:我们的一体两面

书中的蛤蟆与苍鹭,它们的人物角度既对立又统一。首先,它们有显著的区别:一位是深陷抑郁、寻求心理帮助的患者,一位是胸有成竹、提供心理帮助的心理咨询师。蛤蟆输出自己的情绪,诉说自己的不快,而苍鹭则是这些负面情绪的接收者,故事在他们的对话中不断推进,心理常识也适时被读者所接受。蛤蟆对苍鹭有过不信任,苍鹭也对蛤蟆的行为不解,但是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互相成就,共同成长。毋庸置疑的是,蛤蟆在苍鹭的心理咨询中慢慢变得开朗,对生活也重拾了信心,明白了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与前期的郁郁寡欢迥然不同。苍鹭也有自己的收获,不仅是职业生涯中又一成功的案例,更是自己阅历的提升和经验的增长,或者是自己另一面的补充。就像一面镜子,帮助蛤蟆看清自己的全貌,同时变得更加通透,更加澄明。

我们身上有蛤蟆的影子,我想也有苍鹭的影子。理性的自我一定是存在着的,只是很多时候,它都被一个鲁莽感性的自我遮蔽住了,需要我们把它调动出来,发挥作用。当深陷心理魔障时,我们要成为“蛤蟆”,找人倾诉,寻求帮助。因为在生活的压力下,一些不好的情绪时常游离,时常出现,我们必须相信这是正常的,并且是可以解决的,不能将其沉埋于心,给它滋长萌芽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可以成为“苍鹭”,不遗余力地为别人提供帮助,积极为他人疏导。如果不能进行专业的引导,那就做个合格的倾听者吧,不去打断别人的倾诉,不把朋友的抱怨当作可有可无的“倒苦水”,不去无视他人的痛苦,因为倾听的力量不可小觑,它是无形的支撑,或许能在不经意间撑起一个年轻的生命。

无助的“蛤蟆先生”们,我们都得先好好爱自己,这样才能好好爱别人。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