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徽因传》有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3月3日读后感评论52 阅读1586字

林徽因,无疑是一个传奇的名字。

对于她,更广为人知的也许是她与三位杰出男子的感情纠葛;也许是赫赫有名的“太太客厅”(30年代居住在北平时期,每周在她家举行的文化沙龙),以及她与谢婉莹、陆小曼、凌叔华的讲不清、理还乱的恩怨情仇。但是,那些多半是并不确凿的江湖传闻、小道消息,只是她人生的一小部分。

其实,她的真实标签是: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作为建筑学家,她与丈夫实地勘测和记录古建筑遗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她参与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主持挽救景泰蓝工艺。

作为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风格独特,充满灵性与真挚的情感。她学贯中西,才情俱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才女。她待人宽厚热诚、为人善良正直,在文学界和教育界有很多知己和朋友,也帮助过很多人。

同时,她的家也是青年人成长和聚集的地方,梁林两家子弟、远道投奔的少年同乡、工作中的后辈,甚至是萍水相逢的飞行学员,都是她体贴照顾和帮扶的对象,让人忍不住亲近。她以自己的才情、热诚和善良照亮和温暖了周围的每一个人,用和煦明亮的四月暖阳来形容她再恰当不过。

正如她自己的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对我来说,最为敬佩的是林徽因对知识的渴求、对工作的专注及投入。

因为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她得以在重男轻女、且亲生母亲被冷落的家庭中受到父亲的重视和喜爱,从小接受国学教育,后又进入用英文授课的西式学堂。十六岁随父亲漫游欧洲一年有余、并在那里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地的学校。期间,她没有停留在旅游玩乐上,而是利用这个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英文版的小说、诗歌和剧本,参观了大量的西方建筑,了解到建筑和艺术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打开了视野和格局,为日后投身建筑事业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勤奋好学、见识非凡,她才改变了那个时期大多数富家女孩的命运,没有很早嫁人生子、满足在于做一名阔太太,而是选择到美国名校修读,学成了一身本领。

正因为对建筑和艺术的执着追求,无论是在生活富足的相对平静的30年代,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乱时期,即便缺衣少穿、疾病缠身,她也从未停止过追逐建筑事业的脚步。在四川卧病在床、经常整夜咳得无法入睡的5年时间里,她仍然拖着病体阅读了大量的史籍,参与整理、编写了大量的资料、记录,为《中国建筑史》的完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她更是拖着没有痊愈的极其瘦弱的身躯到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学,并且完成了一系列可以载入历史的成就。

之所以称她是民国一代才女,绝不仅仅因为她的显赫的家庭背景、她的美丽和优雅的气质,她会写诗、会演剧。

而是因为和平时期,她有着浪漫的情怀、敏锐的才思,追求精彩生活的同时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建筑事业,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她闪耀着迷人的魅力。

而在战乱和困难时期,她又迸发出惊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顽强而自信地活着,永远高昂着倔强的头颅,从未向命运低过头,甚至于做好了如果居住的地方被日军占领,则会选择投河自尽也绝不委曲求全的准备。

她有着与生俱来的对生命、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她才被称为一代才女,才会被后世铭记。

我们都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一定很多很多,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我想,有一点很明确: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扮演好自己的多个角色,女儿、母亲、妻子、员工、朋友、同学、亲属、公民、中国人、地球人。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成为一些人哪怕是几个人的力量源泉,能够造福到别人,这样的生命就一定是有意义的,也一定会是精彩的。生命的意义从不表现为长度,而在于深度和广度。林徽因用她不算长的、但是却徇烂夺目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